当前位置: 蛇莓 >> 蛇莓习性 >> 年高考常用文言文实词详析与练习
(4)右边,与“左”相对 (5)右族,即豪族
、再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
白骨再肉:白骨上再生出肉来。比喻起死回生。
一呼再喏:听到一声呼唤即连声应答。表示恭顺。
(1)数词
①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②两次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2)副词,事情行为的重复,继续,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第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解释各句中的“再”字: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________(《项脊轩志》)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六国论》)
(3)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________(《鸿门宴》)
(4)胜地不常,盛筵难再________(《滕王阁序》)
答案 (1)两次 (2)两次 (3)两次 (4)又,再一次
、造
造,就也。——《说文》
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
向壁虚造:即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
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高的境地。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l)动词
①往,到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
——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②制作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③修建,建造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
——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④制定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
——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太宗年间,魏征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
解释各句中的“造”字: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________(《赤壁赋》)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________(《望岳》)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________(《五柳先生传》)
(4)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________(《公输》)
答案 (1)制定 (2)造化:天地、大自然 (3)到某地方,造访 (4)制作,制造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道头知尾: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
读音一:zhī
(1)动词
①知道,知晓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②主持,管理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③了解,懂得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从那里了解燕王?
④识别,区别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⑤相知,交好(交情,往来)
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所以断绝了和宾客的来往,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2)名词
①知觉
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
——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②知识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读音二:zhì
通“智”,名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只会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孟子对曰:“知(主持,管理)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
解释各句中的“知”字: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师说》)
(2)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马说》)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劝学》)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师说》)
(6)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7)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论语〉十则》)
答案 (1)知道,懂得 (2)了解 (3)识别 (4)通“智”,智慧 (5)懂得 (6)明智 (7)了解
、致
从至从夊。bai送诣也。
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
悬车致仕:指告老引退,辞官家居。
临危致命: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1)动词
①送达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
——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
②表达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
——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多次表露出来。
③招来
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招来三千食客。
④取得,得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家中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
⑤到,达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达到了万乘兵车的实力。
⑥使,致使,导致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
(2)名词,意态,情趣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
——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
(3)形容词,精细
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
(4)副词,尽,极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
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
解释各句中的“致”字: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劝学》)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________(《隆中对》)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________(《石壕吏》)
(5)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________(《逍遥游》)
(6)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兰亭集序》)
(7)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8)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________(《孔雀东南飞》)
(9)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________(《张衡传》)
(10)乃能衔哀致诚________(《祭十二郎文》)
答案 (1)到达 (2)招致,招引,引来 (3)招来,引申为“借来” (4)给予 (5)使……致 (6)情趣,情致 (7)招纳,招引 (8)招致 (9)用 (10)表达
、质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羊质虎皮:质,本性。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兰质薰心:比喻女子淑美善良的气质。
金相玉质:比喻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人相貌端美。
(l)动词
①抵押,作抵押品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
②询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2)名词
①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
②本质,资质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③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
④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就命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
⑤通“鑕”,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不如赤膊伏在斧鑕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
(3)形容词,质朴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
(4)副词,正,刚刚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
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
解释各句中的“质”字: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________(《捕蛇者说》)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
(4)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________(《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 (1)质地,底子 (2)资质,禀赋 (3)依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 (4)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5)人质或抵押
文章转自:本文系转载,原作者:陪侬读册(ID:peinongduce)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更多资源请加入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①②(①群若满员可加②不必重复加)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