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草莓成熟的季节。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水果店都摆上了红红的草莓,在以绿色为主的水果世界,草莓总是红得格外妖艳,让你忍不住口水直咽。
野草莓,蛇莓。图片来自互联网
更令人向往的是带着一家老小,驱车郊外甚或远郊,在农村的大棚里直接现采现摘。既享受了草莓的新鲜美味,又找到小时候寻地泡儿的快乐有趣,真的是其乐融融。
去年的五一假期,我们就跑到当地农民自建的大棚里采摘过一次草莓。主人家热情的招待我们。除了各取所需的品尝那鲜嫩、干净、清香、清甜的草莓外,还做了一桌子农家菜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大饱口福。
写到这里,已经是满满的口水了。草莓,图片来自互联网,发自简书App
二
知道草莓这个名字,是在十年前。指头大小,艳艳鲜红,甜酸带汁,娇嫩光亮。两指轻轻的加起来,放入嘴中,那感觉,像是吞下一颗珍珠。
而那形状、颜色和果托,却使人想起了乡间随处可见的“蛇泡儿”和“地泡儿”(学名叫蛇莓和野草莓?)
春雨过后,几个太阳一晒,稍微肥沃的田边地头、沟上坎下,一片片草绿色的植被中,一颗颗鲜红的爆米花大小的果实,诡异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味蕾。
这玩意,我们从小就叫它“蛇泡儿”。只是大人们随时告诫,这东西是蛇爬过、吃过还在上面吐了唾沫的,有毒!仔细看上去,“蛇泡儿”上面偶尔还真有一小团白色的泡沫。每每见到这情景,诡异中便更生出些许恐惧来。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不让吃,越想逮一口。
有时候,我们家的黄猫儿不知道什么原因吐了点什么,大人们立马吓唬我们说,猫儿是吃了“蛇泡儿”中毒了!
三
与“蛇泡儿”几乎同时期、同地方生长的呈白色或略显微红的泡儿,则被人们称为“地泡儿”,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地地道道的美味。比现在市场上卖的草莓更香,更甜,只是个头还比“蛇泡儿”还小。
白色的野草莓,地泡儿,图片发自简书App
采摘的野草莓,图片来自互联网,发自简书App
这样的自然而然的生态分布,体现的是植物多样性,也弥补了乡村顽童对“蛇泡儿”不能吃的遗憾。
“地泡儿”的采摘是很简单的。雨后初晴,就地取材,找两片旱地荷叶,用细细的树枝做别针,连成一体,卷成喇叭筒状,这就是装美食的容器了。再沿着田边地角,坡上坎下,总能找到一些白里透红的精灵,弯腰伸手,轻轻的一抓就起来。还可以边摘边尝,吃不完的装进喇叭筒里,带回去与家人、与同学、与玩伴分享。
沾了旱荷叶清苦味的地泡儿,如同加了糖的苦瓜,更甜更脆,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蛇只喜欢红色的“蛇泡儿”?难道红色的比白色的好吃?
还有,蛇不也是血肉之躯吗?既然它都不怕,人为什么怕?
于是,我偷偷的采摘了一粒看上去比较干净的“蛇泡儿”,谨慎的放进嘴里,慢慢的吃下一点点,然后,等待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和翻江倒海。
还好,因为吃得不多,没有出情况。多少年过去了,这不至今还在写《简书》呢。
四
找度娘问了一下才知道,蛇泡儿也好,地泡儿也好,恰恰就是野草莓。
草莓花,图片来自互联网。发自简书App
的确,红的有微小的毒性!(应该说,白的有没有毒性还不知道)但是,它还是可以食用的,只不过的的确确不怎么好吃。就想,蛇的智商怎么就那样?分明白色的好吃啊!莫不是它的眼睛红白部分或者颠倒黑红?哈哈
这是不是说“长得好的不一定心好”,但一定心酸?当然不是,长得好的才繁衍得好,就像草莓。今天我们熟悉的草莓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水果——它们诞生于年的法国。
草莓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了50个野生种和个栽培种(凤梨草莓)。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采集野生草莓用作药物,注意,是药物。
我们如今在市场上买到的草莓并不是野生种类的简单复制,草莓栽培品种都是染色体数目加倍以后的八倍体,而一般的野生种几乎都是二倍体和四倍体。
通常来说,多倍体植物要比二倍体的个头大,所以我们吃的栽培草莓的个头远远超过了野生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说来,草莓的不断选育和培植,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大进步。不然,仅靠野生的那点袖珍型果实,实在难以满足今天庞大的城市食草人口的需要。作者:竖秋链接: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西安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xt/15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