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
——唐代诗人李贺《许公子郑姬歌》。1
年,芳龄韶华的刘琴嫁给了毛德军,两人世界,琴瑟和鸣。乡村广袤的田野羁绊不了两个年轻人的心,手里有一份技术,到城市里打工、生活,是两个未来人生基色的图案。年,两个人怀揣着“做体面的城市里的人”梦想,告别故乡,前往无锡打工。很快,两个人找到了一份高工资的活:刘琴在无锡市创新开关有限公司从事总经理助理工作,上六天班,每天8小时,上下班车接车送,工资元。星期天她还可以在印刷厂兼职,做成品包装,按件记资;毛德军从事电焊、冷作工作,每月多元,加班多。
年喜从天降,他俩爱情的结晶随着孩子的哭声嘹亮了岁月,刘琴产一个胖小子,取名毛朔。年,夫妻俩省吃俭用,手里有了一定积蓄,决定到省城合肥买房。
托尔斯泰说过,“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在三口之家其乐融融,徜徉在幸福美好时光之际,心头放飞城市生活浪漫曲,殊不知背后的“黑手”悄然伸了出来,张开狰狞的魔爪,朝他们蹑手蹑脚靠拢。而他们防不胜防,浑然不知。
那年,定格在年,这是人生噩梦的开端——
毛德军感觉吃饭没胃口,浑身无力,头晕脑胀。开始,毛德军认为在厂里连续加班鏖战,透支了身体,疲劳过度,休息休息就没事了。后来,出现了呕吐、虚弱乏力症状越演越烈,实在扛不住了,到医院去看医生。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书上的三个字就像三把刀插进了这个家庭,鲜血喷射:尿毒症。这三个字是魑魅魍魉化生,张开血盆大口扑来,让人措不及防。那一刻,刘琴整个人失重,脑海一片空白,心里在掩耳盗铃地安慰自己:不会这样的,一定是医生弄错了,不会是这样的,电视剧里的故事情节怎会在我的身边重演呢?……现实是一面镜子,站在好的一面想法,映射的是坏的一面不堪。然而,刘琴固执地认为,当今医学技术这样发达,毛德军才30岁,这个病积极治疗,会痊愈的。
有些事情不是你个人一厢情愿的花果,而是让人痛心的结果!由于无锡治疗费用高昂,两个人决定请假回到合肥医治,首选合肥的安医一附院。安顿好孩子,刘琴和爱人踏上了求医之路。到了合肥的安医一附院,一系列的检查、专家的几次会诊,及时出台治疗方案。医院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刘琴被措不及防打击搞蒙了,全身瘫软,像抽了丝的蚕茧。她感觉到头脑昏昏沉沉。她睁开朦胧的眼睛,对面是一扇硕大的玻璃窗,那白色丝绸窗帘没有拉上。温润的阳光踱在她的床前,她感觉到阳光这样刺眼,让她感到眩晕……他的手还在挂点滴,白色的液体正在全力以赴挽救他的生命。一切都像迷宫一样,恍惚得让她心惊肉跳,眼泪再次从她干瘪的眼眶大粒大粒滚落而出,洇湿了愁云暗淡的日子……刘琴痛苦地闭上眼睛,拉住他的手,默默地祈祷:“毛德军,你听到了吗?挺住,相信奇迹会来,会在你身上出现,一切像梦魇般让它过去。”
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医院医生们尽力救治,没能控制住毛德军病情急转直下的的发展。刘琴不相信没有医不好的病,决定转院,为了筹措到救命钱,她破釜沉舟,自作主张把合肥的房子急匆匆卖掉了。辞别合肥,两个人医院。他俩经过专家挂号排队,如愿以医院看了病,住了一个多月的院,花了20多万,治疗方案和安医差不多。病情像脱缰野马,不但没能驾驭,反而急转直下。这下,刘琴感觉自己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一样,手里除了一沓治疗发票清单,还有车旅费和住宿费,难以撑起一条生命的眺望。当初放飞城里人体面生活的誓约顿时烟消云散,现在面临着的是一场挽救生命的赛跑,天塌下来也不放弃婚礼牵手时承诺:白头偕老,今生比翼,不离不弃。
两次住院治疗花销的费用,已经把家里的积蓄掏空不说,外债又借了10多万。有人劝说刘琴,说她还年轻,又带着一个孩子,为以后的生活做打算,人心都是肉长的,不是要眼睁睁地看着毛德军这么年轻就走了,因为这个病就是无底洞,治不好……刘琴做不到给自己“留后路”,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毛德军治病。病急乱投医,听说中医治疗尿毒症有效果,医院,经过半年的中医治疗,肌酐越来越高,不透析,生命就有危险。在住院期间听病友讲山东有一家专治肾病有奇特疗效,这样的消息无疑给刘琴黑夜里输送曙光,为了不透析,刘琴带爱人去山东治疗,在山东又住院3个月,还是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刘琴很着急,于是上医院是这方面的权威,想到南京看看,医院的号,太难挂。就托人帮忙挂号,帮忙寄药,花了十多万,买了不少药,越吃病情越严重,到安医一查,是“黄牛”从中移花接木,医院取药,而是从民间私人处配药,被骗了!这群丧尽天良的“黄牛”连油锅里的钱都不放手,当时欲哭无泪……
为了更好地照顾爱人,医院,辞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所有的费用靠厚着脸皮从亲友那里东挪西借的。年毛德军身体扛不住了,在安医接受了血液透析手术。一次透析元,一周要透析三次,为了保命,刘琴先后借了50多万,最后走到山穷水尽地步,能借钱的地方都借了,再也借不到钱了,医院治疗,转医院接受透析,减慢与死神靠拢的脚步……由于经济跟不上、压力大,毛德军一度放弃治疗,把自己关在房间,加重了病情。精神上和金钱上的透支,以及不停地辗转奔波,刘琴感觉日子是犹去孤舟三四里,水烟沙雨欲黄昏,不堪重负。
2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刘琴一家陷进严冬最黑暗、最寒冷绝望之际,年华夏扶贫政策春风荡漾,这是人间疾苦疗疾温暖之火,这是困难家庭求生希望之光。刘琴用杜鹃泣血的文字,递交了贫困户申请表,经党员代表大会评议纳入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扶贫政策对于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可谓雪中送炭:毛德军看病就医享受医疗扶贫的“”、“”策解,可谓迎刃而解了看病难问题,釜底抽薪解决了毛德军看病贵的难题。扶贫工作队多次到刘琴家探望,促膝谈心,寻找“贫根”刨去的“金锄头”:
一,要战胜精神上的贫穷,反复开导刘琴树立生活信心,一起观看了电影《十八洞村》,从杨英俊大叔身上汲取“向上而生、向下发展”的积极精神因素。刘琴明白,见路非路,见相非相,无论现在面临怎样尴尬窘境,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但实实在在让我们思考了,这个世界慢慢清晰了起来,面对生活的残酷,满怀希望的,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下去。自强不息基因是在自身找方向,不等靠要,不为人奴,不为任何东西和事物左右,能左右自己的是自己的价值主张、信仰、追求、和信念,不做“等靠要”被动的“贫困人”。
二,积极引导刘琴立足实际发展产业,搞稻田虾养殖是不错的愿景。扶贫队长分析说,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在稻田当中养殖鱼或者鸭子的传统,后来小龙虾传入到我国之后,人们又摸索出了在稻田当中养殖虾的技术。因为稻虾一直住在稻田,他们的排泄物也会沉淀在稻田里,这些排泄物也是非常好的纯天然水稻肥料。因此,稻虾的养殖实际上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可以形成良好的循环利用环境。养殖稻虾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稻田当中的虫害的发生。元圩村水资源丰富,田地平整成片,利用拥有的条件,养殖龙虾大有可为,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提升自己生活的质量。
扶贫队长走后,那天夜里,刘琴失眠了,辗转反侧,复习着扶贫队长的话语,反复咀嚼,想起了一位扶贫人的话语:在扶贫的道路上,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开拓勇气……这些话语在刘琴耳边循环荡漾,宛若叮咚泉水清澈岁月,这是识大局魄力的展现,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我们贫困人口难道甘于沉沦,一蹶不振?不能这样,绝对不能这样,我要养龙虾,增加经济收入,靠勤劳的双手扭转乾坤……”刘琴自问自答,信心满满,不知不觉,雄鸡高唱,曙光涌动,崭新的一天到来。
扶贫队长帮刘琴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重新点燃了刘琴身体储存的“野劲干薪”,春风吹又生,她要站起来,在广袤的田野书写小龙虾养殖之歌。刘琴找挖掘机师傅修整自家10多亩水田,又流转50多亩水源充足稻田,买了虾苗投放到虾塘,开启了生态稻田养殖小龙虾新征程。此时,刘琴的脑海中呼啸着流光溢彩的无锡生活的片段,摇曳着灯红酒绿的壮观,鳞次栉比高楼大厦的俯瞰……曾经,那是自己生活开启模式的向往,像雾像风,遥远的梦幻三维空间。而此时,田野里的阳光跳舞,鸟儿欢唱,龙虾眉目传情……心头碧波上有一首歌曲响起来,涟漪剪开清澈的内心向往: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我们世世代代在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
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
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
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为她增光……
望着自己的虾塘,刘琴的内心世界的田野也是铺满金灿灿的阳光,脸上荡漾着清澈的微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技术,晚上就在网上找视频、找资料学习,积极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各种产业养殖培训。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让刘琴刻骨铭心的是,虾塘的虾苗尸体漂浮着,让她心痛不已,又让她蒙圈惊慌。由于首次养虾欠缺经验,小龙虾感染生病,每天都在不断死亡,前前后后共打捞出死虾20多公斤。为了更好的了解生态小龙虾的养殖技术,刘琴曾跑到江苏宿迁龙虾养殖基地学习养殖龙虾技术。虽然别人的经验技术很宝贵,但对于求知欲望极强的女人来说,这是一场考试与答案对决。刘琴每天做到了耳到、心到、手到的历练洗礼,加之勤于思考,很快,一些龙虾养殖技术要领灌进了她的脑海里。
常言道,“手里握紧一杆秤,就好做买卖”,刘琴回来后仔细查看了龙虾死去的性状:外形萎缩虾壳,虾壳泛淡绿色,属于缺氧病,找到了原因,疑团解开:原来是养殖塘换水不勤、水质差造成小龙虾死亡。刘琴立即对症下药,给虾塘换水,又投放了大量的水藻。因为开春后,室外温度比较低,所以各种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相对夏季高温来说,是非常缓慢的,包括水藻的数量少,水藻繁殖速度和光合作用能力减弱,这也就导致了水草和水藻生长缓慢,直接导致供氧能不足……
吃一堑,长一智,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此后,刘琴更加注重水质,每隔半个月对养殖塘更换一次水,并定期消毒。同时,为了防止龙虾苗被青蛙、蛇吃了,刘琴一天几遍在虾池边巡逻,保障自己的收成。田野是硬汉子脱胎换骨的八卦炉。天没亮,刘琴“全副武装”下田收小龙虾:头顶戴着矿灯,光亮刺破黑夜,穿着肥厚的水裤,肩上挑着秧蓝,秧蓝里放着塑料盆、塑料桶,盆是方便挑拣“战利品”,还有两个桶,一个桶放小龙虾,一个桶放泥鳅和黄鳝。她迈着铿锵的脚步走进希望的田野,清凌凌的呼吸声拍打着晨曦的窗口。
收虾这可是体力活儿,凌晨3点就得起来,因为太迟的话,网里的小龙虾可能就会被闷死。下田前一定要做好防护,手套、工作服都得穿戴整齐,防止蚊虫叮咬,特别得防患水蛇的出没。把水田里的虾笼拉上田埂时,倒进盆里,挑拣符合规格的,小一点的继续放倒水田里“蓄势待发”,运气好还能碰到大的黄鳝和泥鳅,由于都是原生态养殖的,黄鳝的价格不但比养殖的高出很多,一直都是水产小贩抢手货。运气不好的话,还能遇到蛇,地笼里出现蛇是一件可怕的事,得慢慢地把蛇弄出来,刘琴是最怕蛇的“胆小鬼”,看到蛇会吓得花容失色,惊叫连连。生活总会让人学会了坚强与淡定。现在的刘琴可谓百炼成钢,对蛇淡然处置,就像见到暌违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天气一热,蚊子是最爱凑热闹的“铁粉”,围着刘琴唱赞美歌,时不时,会在皮肤上留下蚊子的热吻,瘙痒难耐。最要命的是,穿着厚衣服,焐得人喘不过气,热汗飞流直下三千尺。尽管这样,刘琴拉动美滋滋的虾网,丰收的喜悦压倒了一切负面情绪。就这样一直能忙到早上7点多才能把所有的笼网“扫荡”遍,一边“扫荡”网里的战利品,同时,还要把地笼重新放到水田里。旭日光辉金灿灿地扫描刘琴一张疲惫的脸,书写着自强不息的歌谣……
科学种养、精心管理,是刘琴养殖龙虾不二法宝。付出总有回报,天道酬勤,由于刘琴的勤劳肯干,又善于钻研,养殖出的小龙虾个大均匀、颜色红亮干净、肉质饱满细嫩,而且上市又早,抢占先机,大规格的初市价格卖到40多元一斤,旺季平均价格也在每斤20元左右。收获满满就是硬道理,刘琴很快成为周边村民公认的养龙虾“小能人”,久而久之,声名远播。有不少外乡镇养殖龙虾人员慕名而来,登门“取经”,刘琴性格豪爽,来者不拒,传经送宝,让一些龙虾养殖户很快掌握龙虾养殖秘籍,少走弯路。此事一经传扬,受到村民敬佩钦赞。高手在民间,有人为刘琴养殖龙虾编了顺口溜:“弱女子,硬汉子,刘琴是个钱串子。龙虾是大鼓,稻谷丰收敲,虾稻两收效益高,田里变宝出奇招”。
忙完一阵子龙虾塘,卖了钱首要任务是陪着爱人去看病治疗。
年是个丰收之年,不但刘琴投入成本全部“归山”,他丈夫每周三次血液透析个人承担的费用也解决了。刘琴腰包鼓了,腰杆子硬了,还清银行里的扶贫贷款,逐步把之前因治病欠的帐“消灭掉”。如果说,刘琴初步探险“城市生活”是少年游,现在开启“扎根乡村生活”是成熟汉,因为刘琴把自己定位为家乡的一棵“小草”,小草也是春天的微笑,也是绿色的信者,更是希望的天使:“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只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刘琴是一面镜子,可以吸收阳光折射,一些黑暗的角落也铺满了光,赶走黑暗。
在刘琴一家的带动下,元圩村村里一些“游兵散勇”们被招安,先前,他们的生活基本三部曲:送孩子、洗衣做饭、打麻将,晃晃悠悠过一天是一天。现在,这些人放弃了赌博打麻将、瞎转悠了,纷纷向刘琴“讨教”龙虾养殖技术。刘琴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养殖技巧。一滴很小的水滴,如果在雪坡上向下滚动,然后越滚越大,当年就有16位贫困户人员参与进来,养殖面积达余亩。
数百亩的稻虾基地,环绕元圩村庄,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让人惊叹,成为一道别具风格的“小龙虾风景线”。这道“风景线”,不仅吸人眼球,更改变了元圩村的经济命运,带给村民不尽财富。稻虾共作这个脱贫产业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吸收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务工就业,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由此可见,小小龙虾游弋在元圩村的稻田里,活灵活现游动出一篇致富大文章。诚然,小龙虾要书写出致富大文章,也并非易事,用刘琴的话来说是:费尽周折,绞尽脑汁,苦尽甘来。
就在刘琴小龙虾养殖业蒸蒸日上之时,噩耗突然降临这个不幸的家庭,毛德军带着太多的眷恋与依依不舍,闭上了眼睛。
日子暗淡无光。
这天,她听到了熟悉旋律的歌曲:
请到天涯海角来
这里四季春常在
海南岛上春风暖
好花叫你喜心怀……
想起海南岛的“天涯海角”,当时觉得受骗了,现在忽然觉得“天涯”和“海角”的人也许是一位智者。命运多舛的刘琴没有被爱人离去的悲痛打倒,她就像遭遇暴风雪袭击的一棵小草,匍匐地面,经过阳光的呼唤,挣脱命运摁头,抖擞精神站了起来。
刘琴深谙,岔路是一个衔着淮河乳头长大的孩子。东汲河萦绕,西沣河盘旋,这两条河流就像淮河突兀的肌肤两条静脉,交织着这里贫穷落后的故事。元圩村就是衔着淮河乳头的婴孩,一个有“圩”字的地方,是淮河流域霍邱县西南的沣河穿境而过,一度集贫、病、老、弱、差于一身,为省定贫困村。然而,这一切,在攻坚扶贫磅礴气势下,昔日穷旮旯,现如今土鸡变凤凰,旧貌换新颜,元圩新村靓丽的身影、强健的经济实体对接着乡村振兴的崛起,也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贫穷落后的低音曲调,转角高音,浑厚、苍劲、婉转激昂……“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撬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那些千千万万扶贫人都为攻坚脱贫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刘琴就是这里的一员,打好龙虾经济牌,带领乡民们致富的故事在淮河上空盘旋……
年底,刘琴还清了所有的债务,那一年刘琴家自主脱了贫。同年,刘琴又积极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心怀感恩,饮水思泉,为了能帮助到像刘琴这样需要救助的家庭,刘琴决定用知识改变命运。刘琴参加了年的成人高考,并幸运获得安徽农业大学免费继续教育的资格。年12月,经元圩村两委推荐,岔路镇党委考察,刘琴被批准增补为霍邱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刘琴通过培训和《政协委员学习手册》的学习,懂得了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如何履职,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走进人民心中的脚步才是岁月的眼睛。到村民中了解村民当前的生活情况,这是刘琴获得第一手珍贵资料的“活宝”:摸清群众所思所想,积极建言献策。
由于元圩村青壮年大都跑到城市里打拼去了,村庄留下了两个群体,一个是老弱病残,另一个是留守儿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zp/2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