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深度复盘年的债券市场

发布时间:2021/4/28 23:18:03   点击数: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文/沧海一土狗

ps:+字

引子

年的债券市场跌宕起伏,很多投资者的感受是:年债市是一个大熊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以十年国开债的估值为刻度,年12月31日十年国开债的估值为3.%,年12月31日的估值为3.%,总体下行了4.3bp。

之所以投资者的感受糟糕,是因为振幅极其巨大,收益率的最低点在2.%,最高点在3.%,4月底至11月中旬10年国开债的收益率上行了大概98.69bp,单纯看这一段,当得起大熊市的称呼。

为了避免一些模糊想法的误导,我认为有必要仔细拆分年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厘清背后真实的因果关系,清除那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譬如,疫情把年的gdp砸了个大窟窿,长端收益率应该向下。

我会逐月拆分,并且也会穿插一些当时的主流预期,所以,文章的篇幅会比较长,请读者保持一定的耐心,放心,我也不会写成平淡的流水账。下面让我们开始:

平淡的春节前行情和疫情突至

在疫情发生前,债券市场交易的重点是三块:

1、跨春节的资金情况;

2、四季度gdp数据;

3、美伊冲突带来的小幅riskoff;

资金方面,央行交出了一份符合市场预期的答卷:一、降准0.5%,投放亿;二、MLF投放亿;三、连续投放14天OMO,提供跨春节资金。

经济数据方面,四季度gdp小幅不及预期,市场稍微反映了一下;加上地缘政治带来的小幅riskoff,收益率小幅度下行。

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基本上符合市场的预期。再后来,疫情出现端倪,但市场对此定价并不充分。

1月20日,钟南山宣布人传人,市场开始大幅度地riskoff,对疫情定价。之后的几天,市场还在按照“疫情会很快过去”的基调来交易,直到1月23日“武汉封城”,市场再无侥幸心理,收益率再次大幅下行,十年国开债的估值达到了3.%。

之后就是漫长的春节假期,疫情深度发酵。无论是监管,还是投资者都想清楚了假期后该怎么做了。

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央行投放1.2万亿的OMO并降息10bp,十年国开债收益率一把调整到3.%。

之后,整个债市都沉浸在一种牛市的氛围当中,市场的普遍预期是央行会不断地降准降息。整个市场都被这种预期锚定,这也为后来所形成的巨大预期差埋下了伏笔。

2月11日,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宣布了复工,紧接着央行回笼了亿的OMO,债券市场有点懵,当天收益率上行了4bp。

市场开始出现了分歧:一些人盯着GDP的绝对水平交易,认为利率水平和GDP水平相关,全年GDP很差利率水平不应该太高,我们姑且称他们为水平派,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我们应该看拐点,政府宣布复工,最差的情况过去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波行情差不多了,我们称他们为拐点派。

现实并没有给这两派人分出胜负的机会,2月20日之后,海外疫情开始发酵,疫情扩散至全球,2月23日,意大利确诊人数破百,欧洲疫情严峻,全球市场都在riskoff——2月28日,全球股市大跌。

扣掉一月的上半月,国内的债券市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国内疫情,另一个是国外疫情。这两个因素是先后出现的,一开始大家都没能预料到海外疫情会蔓延那么快,后果那么严重。

全球政府救市的3月

3月份,海外疫情成为市场的主要矛盾,为了应对疫情,美联储在3月4日宣布降息50bp,这在国内市场形成了降准降息预期(如下图1标注)——投资者希望央行紧跟美联储。

3月6日,意大利确诊人数接近,美国突破,海外疫情全面爆发。

这导致了全球市场进一步riskoff。3月9日,原油价格暴跌26%+,直接打翻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当日,十年国开债收益率大幅下行11bp,彼时的市场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既视感。

但是,国内疫情控制得很不错,第二天市场开始交易“全面复工”传言,收益率又大幅上行8bp。

幸运地是,紧接着国常会释放了全面降准的预期,于是,债券收益率又重新下来了。之后,就是短暂的美元荒,推动收益率小幅上行。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和多国央行建立互换解决了美元荒的问题,收益率再度转为下行。

之后债券市场就变成了一个巴望着央妈给甜枣的孩子,始终有十分强烈的宽松预期。央妈也兑现了一些预期:

3月30日,央行7天OMO降息20bp,十年国开收益率也顺利突破了3.0%的关口,来到了2.%。

3月31日,国常会又提了一次降准,市场收益率继续向下,来到了2.%。降准降息预期再次飙升(如上图2所示,这次降准4月3日兑现)。

事后来看,疫情仍然是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只不过国内疫情和国外疫情的影响开始分化,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开始抑制收益率下行,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控制,仍然在推动收益率下行。

更加让人混淆的地方在于,国外央行大放水,我们央行也跟了,只不过力度没有2月份那次大:降了两次准,降了一次息。

利率拐点显现的4月

市场带着还有一次降准的美好预期进入了4月份,但是,兜头碰上了政府宽信用的举措——放宽信用债发行限制,收益率小幅上行。

4月7日,债券市场迎来了最后一口奶——央行宣布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收益率再次大幅度下行,4月8日收益率下到了2.%,这个位置已经很接近这一波疫情行情的最低点了。

之后就是公布经济数据,首先是社融数据超预期,然后是进出口数据超预期。这几个交易日收益率小幅度上行。

在这个节点,债券市场迎来了一波大讨论:大部分人认为进出口数据好主要是因为出口了大量的医疗器械物资,并不改变大局;小部分人开始交易一个新逻辑:国内疫情控制好但国外控制差,国外生产大量转国内,他们认为这个逻辑的影响会很大。虽然大家有一些分歧,但是不改大局派占了上风的格局,收益率只上了一点点。

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出口成了年经济基本面方面最大的预期差。

果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再之后就是市场博弈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了,在数据落地之前,收益率借着MLF降息20bp的假利好(这个利好在4月OMO降息时已经被充分预期了),一路下行,十年国开的收益率再创新低达到了2.81%。不难想象,这波下行的主要参与者是水平派(他们看gdp绝对水平,第一节里已经提过这个分歧)。数据落地之后,收益率又一路弹了回去,这波上行的主要参与者应该是拐点派(他们看gdp的拐点,国内疫情防控态势不错,一季度拐点出来了),于是,一顿砸盘。一季度数据出来之后,拐点派似乎马上要大获全胜了,结果海外市场又出了幺蛾子。国际油价再次暴跌,带动全球risk-off,这一波十年国开收益率再创新低,突破2.8%,摸到了2.%。之后水平派又沾沾自喜了一段时间。4月底,债券收益率迎来了真正的拐点:1、北京调低疫情防控等级;2、海外疫苗研发进展带来riskon;3、4月份PMI继续扩张但略低于预期。

事后来看,在四月底债券市场遭遇了四重拐点:

1、疫情防控的拐点;

2、经济拐点;

3、海外风险偏好的拐点;

4、政策拐点——再无新的宽松政策出台;

ps:5月7日的《趋势与拐点:债券定价机制的反思》一文反思了水平论和拐点论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不是绝对水平而是趋势和拐点。

5月12日的《资产价格,看绝对水准还是变化趋势?》一文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资金利率拐点显现的5月份

五一假期之后,债市遭遇的第一颗雷是进出口数据继续超预期。

这一次市场上的不改大局派有所减少,生产转移派显著增加。于是,十年国开债的收益率显著上行,上行6bp至2.%。尽管如此,关于出口的影响大小,市场分歧依然很大。

之后就是社融数据同比继续大增,超过预期,收益率又上行了一波,升至3.02%,回到了3%以上。

此后市场又经历了两波风险偏好的扰动,先是炒作海外疫苗-riskon,之后是两会报告更改对HK和统一的表述-riskoff。这些因素仅仅制造波动,并不改变市场的中枢。

事实上,整个5月份还有一股更加持续的力量,那就是资金利率的抬升。在5月底央行重启OMO之前,资金利率经历了一波持续的上行,

在这个阶段,市场最大的预期差就是,投资者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认知上去思考央行应该做什么,他们基本的论调就是——疫情还没结束,资金利率怎么就上去了?然而,央行面临诸多相互冲突的目标,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去平衡这些目标——经济、金融风险、通胀和内外平衡。

市场总是一厢情愿,认为央行就应该把就业和经济增长放在首位。

所以,在这个阶段,债券市场对于央行的收紧一直不适应,一些投资者一直寄希望于经济不行倒逼央行重新宽松。

ps:关于央行所面临的货币工具约束问题,5月20日的《浅谈货币政策的约束》一文有讨论;关于央行平衡相互冲突目标的问题,12月5日的《理解当下,展望未来——兼论什么是正常化的货币政策》一文有讨论。

定调金融防风险的6月份

5月底易纲行长提精准宽信用,债券收益率迎来了一波上行,6月宽信用措施落地,收益率继续上行。

在整个六月份,资金利率继续上行,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上行至2.4%附近。

月初的时候,监管开始指导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6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下发《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辖内银行着重进行提示,要求严控结构性存款总量及增速。

一开始市场对监管的这个操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cf/207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