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蛇莓 >> 蛇莓栽培 >> 张学昕是什么样的风,吹到了旷野读张新颖的
《在词语中间》
张新颖著
作家出版社年
一
很早,我就知道新颖写诗。八九年前,他就曾把他的诗发给我看。我特别喜欢他年写于美国芝加哥的那两首《祖父》和《父亲》。记得我曾在《文汇读书周报》写过一篇《新颖的“有情”》的短文,表达我对这两首诗特别的喜爱。这两首诗,写于年12月7日和10日芝加哥的凌晨,彼时,正是祖国渐入黄昏的时候,新颖也许长夜难眠,也许凌晨早起,钩沉往事,思绪万端。他对亲人的思念和感怀,可谓是催人泪下。在这里,新颖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上,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理、精神和灵魂的眺望。我分明感受到他在异国思念亲人的神情,是那样的寂寥和惆怅。这既是一次“寻根”,也是一种抒怀。那时候,我便认定,新颖骨子里是一位诗人,即使那时他还不曾发表过一首诗。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我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蕴籍在他文字里的那股内在的激情,朴素的情怀,挥之不去的对文字的热爱,让我体会到一个当代人文学者和文学批评家骨子里的挚诚和宽柔。这恰恰是新颖为人的自我写照:不虚伪,不造作,不矫情。在诗歌里,他没有任何拿捏,也没有丝毫功利的幻想和企图。所以,新颖写诗,其实不是为了诗名,而是为了修缮和整理内心。写诗,原本就是一个普通人内心偶尔且不平常的情怀和兴致,如果有些微的仪式感,那也是不计较得失的对于灵感的修辞达成。这也就是一个人写诗的纯粹。
我常常武断地想,近些年来,许多诗人沉浸在一种焦灼、浮躁的心理编码中,诗歌写作对许多人几近于一种逼仄、紧张甚至处于挣扎的状态,写诗应有的精神气息和文化感,沦为一种无奈的精神消费和心灵被迫。诗,其实完全可以视为一种个人史的写法,而诗的实质和象征,最终需要抵达的,则是真实、朴素无华的灵魂现场。缺少这样起码的理想,诗歌就无法构成真实、庄严而优雅的美学活动。
也许,正是这一点,让我在新颖的诗里,体悟到作为一个非职业化诗人的与众不同和别出心裁。对于他,写,悲喜自然生发,如果不写,依旧气定神闲,从容淡定。因此,像他这样的学者写诗觅句,就比那些“职业诗人”们多出了几分自由和从容,少许一些诗外的压力和文字里的自我纠结,还有诗人冠冕的沉重的负担。
后来,也就是近五六年来,新颖似乎彻底进入了一种绵长而浓郁的自由、自然的诗歌写作状态。然而,我却相信了新颖以前在《二十五首诗和无名的纪念·小序》里的自我调侃:“套用诗人们喜欢的说法,是诗找到这里来了”,也就是说,诗歌正通过一个人的灵魂的脉管,静静地,或者不可阻碍地漫漫地流淌出来。
最重要的是,十几年来,新颖的诗风,在起伏的情感状态里,不断地发生着不可思议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从朴素的情操出发,从朴素的词句开始,进入语词的密林或诗意的迷楼,在这里,诗既是抒情,也是叙述,同时,还是轻盈的思索和沉湎,描述着人生的缕缕踪迹。在诗里,他常常将成熟表现为一种单纯,将单纯表现为一种天真,将天真表现为一种坦然,将浩瀚呈现为一种简洁。最终,新颖会将诗歌以一种朴素的状态引入哲思。
新颖对诸如笔画、字、词这样的意象、概念或隐喻,充满了巨大的兴致和热情。前者在经过精神的风干之后,实现了单纯的组合与重构,滋生出新的生机和意念,朴素的词语,竟然会呈现出如此意想不到的本意和引申义。无疑,写于年的《字》,是他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首。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汉语最基本的字里寻找“字”所提供的美学观念,是新颖的一种独出心裁的“诗歌智力”活动及其写作实践。“汉语的诗歌”,骨子里其实是“汉字的诗歌”,另外,字,还体现为一种独有的感知、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捕捉了这些感知,呈现了这些思维方式的表达策略,也蕴含着悄无声息地进入这种母语的语言和文化元素。说到底,诗,是对“字”的真正的自觉。毫无疑问,这首命名为《字》的诗,是一首奇特的诗,它是对字的生动奇崛的诠释,更是对叙述的探索,而且,这首诗,以字的名义,突进了汉字的智慧的空间。《字》共有九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是由一个字“压迫”着另一个字,一个动态连接、推导着另一个动态,从一到九,循环往复,暗示出九九归一的文化邀约和精神想象。字,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无比强大的文化气场,在字与字,字与句子,字与问题,字与神情、状态、思想等等被抽空后的意念里,生成了富于穿透力的形而上学。每个小节都是一种接力式的延展,都存在一种行为的逻辑和动力,节奏错落有致,游弋飘渺又肆无忌惮。这种起兴方式的设计十分有趣,一句带出一句,一节影响一节,自然紧凑又活泼流动。主题的多元,恰恰映射着汉字的复杂和浩瀚,也诠释着世道人心在呈现过程中的风云际会。节与节之间,引申义在不断的跳跃中闪烁迷离,同时又制造出无数的新意,不断地构建,也不断地破坏;不断地纠缠,时而也若即若离;偶而,一意孤行,却也潜滋暗长,触类旁通。字,在诗里,结构着诗,也解构着诗,看上去虚无,但又是无法摆脱的充盈的实体。第一个字,便奔向了富有使命感的本质性诉求。在虚实之间,字迅捷地完成了提纲挈领般的“职业”行旅。字俨然就是人的化身,是生存意识的确凿体验,是自我确证的一次次苦旅。一开始,诗就凭借中文的特殊性,超越了人称,时态和动词无变化的特性,扭转了惯性的抒情方式,第二节及其以后,字切近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品质,当“第一个字到第九个字是一个句子/清晰、有力、激动人心的句子/不知道什么样的手写出的句子”时,字开始“面目模糊”起来。接下来,字的表情、神情、神态、情绪,字的张扬,字的无奈,字的倔强和轻狂,它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丰沛地、充满极度想象力地被呈现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并且,字和句子的冲撞或合谋,继续衍生出诗的新意:“第六个字密谋偷渡到另一个句子/第七个字已有了另一个句子的绿卡/第八个字被句子窒息/第九个字是泪”,同时,字也在经历一次成功的冒险:“沉默”、“喉咙嘶哑”、“坠入大海”、“失踪”、“释然”、“积蓄生机”、“迎风唱歌”。尤其最后一节,在这里,诗人自信地完成了对字的巨大的虚拟,也呈现出汉字无可比拟的巨大魔力。字,究竟是谁?句子又是谁?它的底色是什么?我们看到,它自己传奇般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毫不掩饰地裸露出自己的张力、激情、冲动、老练和乖张。同时,也发掘出自我隐含的多种可能性,这也是人与世界,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多种可能性。字,从平面进入了立体,而且,从书斋进入市井,布满人间的烟火气,杂花生树,时光缭绕。仿佛是对人性的立体化表达,也间接地构筑了历史和现实的情境和命运,完成了对事物、生活的形而上学的诗学思辨。
可以说,这首诗最大限度地呈现出诗的美学跨度、崇高感和仪式感。我承认,诗歌是依赖形象和情感的语言活动,但思辨的哲思,最终才会使得诗成为真正历经锤炼的、丰富的灵魂载体。如果说新颖有野心的话,那就是他试图营构这样一个朴素、自然而又升华了的诗性的智力空间。
二
前面提及,张新颖之写诗,完全是出于表达内心的需要,以心为底线,以灵魂为底色。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补足学术思考和文学评论的情感、灵性缺憾。诗,从另一个向度,实现一个虔诚学者的研究生活所难以抵达的生命体验,以及对许多文化、心理和精神密码的感悟性破译。这些思绪、情绪贯穿在他的不同时期。写于年8月的《空白》和《平衡术》,在诗的内在精神肌理上,实际地构成了某种互文性。后者由“眼睛”“视力下降”“眼前阴影乱晃”这些具象的动态,直逼“人类”的精神状态,从“视力下降”到“人类的下降”,这中间的距离该如何丈量,“言语”的途径显然已经无从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求更无法抵达。因为,“焦虑绝望无端发脾气”,以及“不可逆转的趋势”,“无须痛心得那么清晰/不必也无从诉诸言语”。这样,对于此前的这首《空白》,就可以不解自明了。空白,俨然已经不是内容,而是看者的灵魂状态,这是所有感知者内心的无奈与隐痛。尤其是“不空也不白”,更加令清醒者如入“无物之阵”,其实,这是透彻骨髓的一种寒冷。在《平衡术》里,隐隐地还埋藏着一种麻木的神志,“心情,安然于不可逆转的趋势”,这里的“安然”是让人忧虑和恐惧的,它看上去是一种平衡,实际是一种群体性的失衡,它表达着情感和灵魂的虚空和乖吝。张新颖在此处加深了迷茫的诗意,将附着意念的情境推向了体验的幽谷。我觉得有趣的是,这两首诗,构成的恰恰是纸上的空白和精神“墨迹的空白”,看似形而上,却彻底地抽象出了一个时代的清冷的镜像。张新颖就是这样,在诗性的思辨中,似乎在不经意间,将细腻的感受推向了伦理哲学的边界。
更早些时候,他的《人生与叙述》《骨头再也不能忍耐》《诗的平庸理想》《危险》《纸》等等,都是从“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回返到诗的“形而上”维度,再进行记忆的修正和想象的重构。这其中,不仅体现着张新颖内在的生命感受,也蕴含着一种精神和信念,诗里同样也保持着诗人内心的存在判断。于是,在这一系列的诗篇中,就呈现出作为存在判断依据的“意向性精神结构”。这种结构,在一首首诗里充满张力地体现出来。正像《人生与叙述》这首诗所描述的那样,它表达一种生存态度和生存方法,以及人生选择。那么,如何将这种生命感受“叙述”出来呢?首先,一个基调确立了,“你的一生倘若能够讲成故事/就是幸福的/最平庸的故事最幸福/即使挫折、苦难的历程/能讲下去就算是好的”,而且,步入不惑之年的新颖,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幽默,他智慧地对待琐碎、逼仄的生活:“如果不想脾气变坏/你就得学会把屈辱/不断调整成/一个又一个温和的笑话/从容地讲出来跟别人分享”“当然也不必怕他们嫉恨/你内心那一点点不肯退却的骄傲”。从这首诗,我们也能看出新颖内在的从容,内心的强大。他果断地克服了虚无感和荒唐感,在生活的挫折和苦难的历程中,诗化地克制“愚蠢”“残暴”和“无耻”等等恶的力量,展示出与恶相处的技艺,去除了物役的驱使,避免了自己可能遭遇的碎片式的生活和思维。另一首《骨头再也不能忍耐》想要呈现的是一种存在关系,其实,它是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也是感受、欲望、语言与表达的关系。“骨头”就是尊严,就是骨气,就是气节,就是生命里最珍贵的激情和冲动。这些,却常常是被禁锢的:“隔着皮肤/隔着肉/禁锢在核心的骨头”,“它再也不能忍受你的睡眠/才不声不响执拗地/痒起来/烦躁起来/暴怒起来”。这里所隐喻的是,骨头与身体,也就是精神和尊严,灵魂和欲望,这里存在的,是究竟谁支配谁,谁囚禁谁的问题。这的确是一首极具“骨感”的诗,完全可以视为另一种《人生与叙述》。
这时的张新颖,已经开始在诗里实践自己的精神、灵魂追索。
在这里,我还要向前追溯,并提及张新颖写于一九八八年冬的那首《涉及神学》。这一年,新颖二十一岁。我没有想到正值少年气盛甚至可以轻狂些的年龄,他可以写出这样沉重、富于思辨和老成的句子。可以想象,年轻的新颖,或者新青年张新颖,在这个时候,在复旦大学清新的校园里,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一定是踌躇满志的表情下深藏着丝丝缕缕、黯淡的忧郁或忧伤。作为同代人,我自以为完全可以从容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在意蕴,但实际上,新颖那时的情怀和“诗”,的确远远超出了我对他当年的猜想和判断。新颖踌躇满志的情怀,不愿放弃历史时间中的价值关切,面临世界的复杂,历史的暧昧,诗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志向对待这个欲望丛生的现实,保持意志的守恒,以及心理能量的不灭,这些,确实需要自我精神感觉与外在自然境界的深度叠合。强烈的现实和历史关切,关涉意义和价值的宗教化期许,构成对存在世界解读的愿望,应该说,这首诗展现了张新颖努力摆脱浪漫、虚无的少年情怀。由此,也见出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复杂社会、思想环境里,就凸现要保持自己的定力,坦诚表达自己激情的伦理感和诗性自觉。
三
如果回到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诗?这个问题之于张新颖来说,无疑是出于强烈的内心的需要,当然,也是新颖试图在写诗的途中保持自己“诗意栖居”的存在状态。也许,这正是一个学者的所谓人间情怀。这些年,在学术研究和文学评论文字之外,新颖除了写诗,还经常写些随笔,在这些文字里,也仍然无法遮掩他对生活的内在挚爱和思辨的激情。他曾在一篇随笔里写到他与儿子张健尘的一段对话。儿子问他:“你知道水的形状吗?用瓶子装水,瓶子的形状就是水的形状。瓶子是圆的形的,水就是圆形的;瓶子是长形的,水就是长形的。”当父亲的还没有回过神来,孩子又问:“水在水里是什么形状呢?你知道吗?”小孩其实不要别人回答,他自己就说了:“水在水里,就是水的形状”。
我相信,这段充满了哲学兴味的父与子之间的对话,没有丝毫的虚拟和想象性成分。儿子从一种事物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了两者间诗学的“形式意味”,这无意间的发现,在瞬间就衍化成事物自身存在的活力和生命体验。看得出,新颖十分欣赏、得意于儿子的思辨倾向,其实,新颖自己就很擅长发现、表达日常生活中事物与事物,人与事物之间微妙联系,特别是,在他的文字中,总是有一颗朴素之心在,一种感悟和体验,超越凡俗和庸常,在思索的途中落实为文,由人生、精神直至艺术与文学,水到渠成,抵达阔大的境界,并始终蕴籍着贯穿之势,没有点滴的矫情和造作之感。这种行文的品质和质地,格外自由而自然地渗透、进入他的诗歌写作状态。
可以说,《三行集》是新颖近期最用心用力的诗学实践。
诗人的情感、内在精神和心态,韵律、节奏、微妙的谐音、生动的暗喻,乃至独特的分行与标点方式等等要素,只有同处于一种和谐的结构里,才可能使一首诗结构成一个审美的有机整体。这也许是一个常识,但却是诗歌的坚硬的“地基”。而且,在任何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之间,都已经很难划出清晰的边界。因此,一种文本的形式实践,其实就是对思想和情感的灵感闪现,就是对形象世界所进行的精神、心理的重组。
“四月的小毛茛/从河边到阳台上/变成了蛇莓”,读到第一首三行诗时感受就很复杂。尽管小毛茛和蛇莓这两种植物,都些许带有毒性,但在诗歌的阳台上,它们却变得异常可爱而神秘,不仅具有天然的药用价值,还充满神奇的气息。“小毛茛”“蛇莓”这两种不同的植物,都衍生成一种意象,在两种不同的环境里,显示着事物的两面性,蕴藉着事物自我的辩证和确证。
第四首“有一个词想念方言的发音/等待能再念它一次/没有人告诉它生它的母体已经失踪”和第五首“词语们归顺于句法严谨的组织/每一个都站得笔直/每一个内部都自动弯曲”,这两首诗,依然可以构成一种互文,也完全可以视为是《字》那首诗的进一步延展,是诗关于字、词、句的“形而上学”思辨的又一次折返。诗在虚拟词语的“命运”的时候,实际上是试图做一次话语和词性的文化寻根,是想赋予词语另一个生命。词语的发生及其此后的旅程,如同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历经漂泊,脱胎换骨,却失去曾有的功力和本色。而且,在“句法”的“严谨的组织”里,它竟然还要表里不一,隐忍不发。词语的隐忍,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也是在考量与一个隐身世界对话的能力。因此,我在这两首诗里,分明感受、体验到了一种沉重的、虚无的、空旷的气息。从第九首之后,有许多诗句,都开始小心翼翼地在不同事物的空间维度里,触摸着时间的承载力量。“十五岁夹在书页里的星光/五十岁学习打开的方法/学习向旷野那样展开它”;“回到悲哀的结尾部分/回到春天的风尖上/回到小毛茛黑色的种子纷纷摇落的一刻”;“风停留在/枝条春天的影子中间/鸟鸣停在风的影子中间”;“景色迷离/你的眼不杀底/鸟从鸟鸣里飞了出去”……在这里,诗,打破了时间的幻像,依存着事物本身的力量在空间的维度进行角逐。“鸟从鸟鸣里飞了出去”,“回到春天的风尖上”,这样的句子,带有自觉的时间性,诗人在探求有限中的无限,无限中的有限,事物成了时间的背景,时间则成为意义的深度潜伏。甚至,连声音也成了时间的影子。
新颖的诗,没有刻意在对事物的咏叹中机智自语,作一种“源氏物语”般的抒写,而是很“入世”地展开那种朴素的“世说新语”式的铺展和体悟。其中,诗人对生活、事物和世界进行了新的综合,以至诗的威力和内在生命成为人类、人性复杂经验的重新聚合,从中提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灵魂“内核”。介入人生和俗世生活,呈示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自我,人与超越的意象或情景。
“做戏的虚无党围观/发明这个词的那位老先生/很可怜他不懂无耻生活的奥秘”;“这幅油画像他生前见过/他见过别人眼中自己的拘谨和不安/他见过自己瘦弱的诚恳和勤勉”。前者将“做戏”和“虚无”提升到一个道德和伦理的层面,书写一个词语的出现,无论在怎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最终,生活和现实所裸露出的真相,都会超出这个词语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范畴,词语的张力再大,都包容不下生活和存在的千姿百态以及无数的可能性,恐怕绝不仅仅是“无耻生活”如此这般。而后者,这也许是一个人与自己亡灵的对话,诗借用了自己的或许不是自己的“油画像”,反观到自己的人格状况,在现实和过去两个时空折返中,发现自身的存在形态,指向一个彻底的虚脱空旷的境地。无疑,无论在怎样的生死世俗边界,人都是难以脱胎换骨的。
新颖的诗歌,看上去充满鲜活的气息和朴素的质地,但都是既有诗学逻辑,又经过经验发酵之后的深思熟虑。一个成熟学者的人文情怀和精神积淀,正构成他诗的材料来源和正能量。
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类,一旦规定了某种秩序,同时就会产生了限制。也许,古往今来,诗歌就是在限制与自由之间游弋,“带着镣铐舞蹈”这句话,其实道出了诗歌的神性和魔力。对于新颖来说,写作三行诗的初衷,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首诗,都已虔诚地成为他感受世界和表达事物本性的一次发掘。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下,现实变得愈来愈无法捉摸,神性之外,复杂何以能提炼出单纯的张力,意象释放出思想的纵深和精神的强度,应该是诗人不懈的追求。
新颖在一年内写了整整一百首五十首三行诗,从诗的内在质地看,优雅而素朴,不禁让我想起泰戈尔的《飞鸟集》。新颖像许多诗人一样,始终在不断地提炼一些重要的、多义的主题。而三行集正如一束束可以“纵浪大化”的感悟和智慧的结晶体,丰富地构成一个自由的、智力的诗学空间。新颖的诗,将许多沁入肌理的生命感受,以及清澈、醇厚的价值判断,在视觉、意象、理念和结构的融会中,产生出最根本的诗意。可见,诗歌才是最高级别的虚构,是心智的辉耀,只有它,才可能成为瞬间“照耀内心的光”。
新颖有一首三行诗:
风吹到句子之间
风吹到词语
风吹到旷野和字的笔画之间
这首诗,是新颖所表达的一种写诗的状态,句子和词语,在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体验中,生成一股伟大的神力,创造出一个个美妙的风景。风,究竟是什么样的风?风的激情是什么?风的形状是什么?风的精魂是什么?这首诗,还被既是作家又是诗人的林白写到自己的诗里:
风吹到句子之间
越吹越近
同时越吹越辽远
风吹词语
然后我去买黄瓜
还有洗衣粉
这时候星星奔赴海洋
风吹到旷野和字的笔画之间
林白从飘渺的、有灵感的风中,回到了现实,回到了实实在在的俗世生活,回到了具象世界。似乎是新颖这首诗的延展,但它不追求严格的形式和美学取向,而是在风的意念中游走。因为,风,已经径直地从新颖的词句,漫向无边无际的旷野,呼唤更多的自然而真切的生命动态及其美学的精灵。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张学昕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期刊发表当代文学研究、评论文章余篇。出版专著《真实的分析》《唯美的叙述》《苏童文学年谱》《简洁的浩瀚》等。主编有“学院批评文库”,《“少年中国”人文阅读书系》等。曾多次获得辽宁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当代作家评论》奖;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年度论文奖”。年,获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