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喜欢养花。
我5岁的生日照上,一手抱着布娃娃,一手勾住菖蒲傻笑。那间租来的土屋,门前有个共用的小院。在这里,我认识了泡在花盆里的太湖石,石上的虎耳。也在厨房穿顶而上的香椿树上,看着黄黑交错的毛虫列队,库出上,库出下。
九年两段的单元房居住经历,阳台就是花园。南北阳台上,层层叠叠摆满了花盆。西南角靠墙还砌了小池种着两棵藤本。
在这里,一盆手指粗的桔子树头年挂果,就结了11个,这个奇迹让我们一个也舍不得摘,一直摆在高低柜上,和同样神奇的电视一起供着,接受大家的夸奖。每个拜年的亲友都要先猜猜真假,再摸摸绿叶,捏捏红桔。整个正月它和春晚一样荣耀。
然而,橘红的亮光渐渐干涩,饱满的果皮也变得多皱。终于,她带着不曾采摘的果实一起萎顿了,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可惜了,她被累死了。父亲痛心了好多年。
后来,第一个真正的小花园出现了。有五平米的扇形小水池:错落的假山,喷泉细细飞洒下来;金红的鱼儿在粉绿的浮萍下游弋。几竿细竹,各色大理石拼接的小径,每每走出“起来独自绕阶行”的怨艾。
更有牡丹、杜鹃、桂花、山茶等各尽鲜色,次第开放。尤其是94年的独头菊,团扇大小,颜色亦多。那些花映衬过姥姥明媚的微笑,那个雨季亦伴随过奶奶最后的呓语,都珍藏在记忆里。
再后来,两亩地的河边小院生机盎然,父亲终日在花园(兼菜地、果园)里忙碌。竹子成片可供掘笋,旱莲拔地而起,大朵的玫瑰满篮采来做酱,两人合抱的紫薇洋洋洒洒……甚至角落里的荠菜都不再匍匐,支楞着水汪汪的绿叶。
父亲的花园,是化学、生物、园艺的启蒙:酸(碱)性土壤、PH值、草木灰、生石灰、硫酸亚铁、腐殖质、含水量、土质、并苗、间苗、扦插、嫁接……
父亲的花园,也是美学的熏陶:前后历经三个小院数个露台,品种不一而同,风格各有所重。中式的百转千回一步一景,西式的几何对称直抒胸臆,都能找到某种高低错落的诠释。
现在的院子很小,所以每一株每一棵都经历着设计、种植、更换、完善的循环。16年春的狗芽蜡梅早被馨口蜡梅替换;嘉午台的耧斗花取代了蛇莓;蔷薇让位给藤月和铁线莲;17年春天种下棵百合,用软尺和石灰拉出精确定位,也顺带给Dora上了数学实践课。
父亲的花园,是自我的成全。无论在家乡还是长安。都会种有山茶、米兰、栀子、丹桂、含笑、春兰……以至于,我在任何地方看到那些花儿,闻着那熟悉的香味,都强烈地感知到季节的更替,都有一种家的感觉。
父亲的花园,也是爱的传承。奶奶在土屋前种下的一棵忍冬,几次搬家,都被小心挖起带走。奶奶去世已经24年了,数次移栽的忍冬依旧藤蔓虬曲,香远益清。姥爷(年去世)85年从郑州送来的一盆瓜子松,在老家繁衍给很多亲友,此刻亦苍翠在长安的风里。
父亲种着自己喜欢的花儿,更给他的花儿,以及花儿的花儿,种着她们想要的花。
妈妈的窗台永远茉莉飘香,我的床前一直凤尾婆娑。高中时,父亲种我爱吃的樱桃、草莓、蜜桃;远学后,改种暑假可以吃到的麦李、石榴、葡萄。现时的我迷恋西府海棠的娇韵、百合的清雅;Dora则想吃樱桃和杏,于是当下大概有近五十多种花草树木,一起出现在小小的院子(露台)里,开着花,结着果。
父亲的花园,更有他的梦想:他一直怕冷,也整日为改良土壤而不遗余力。他不记得高更,也没看过毛姆。却一直想去那些南太平洋的小岛,在那永远肥沃的土地上,沐浴温润的阳光,让那些明朗浓艳的植物永远自由生长……
鸢尾
西府海棠
茉莉
玫瑰
百合
忍冬
米兰
牡丹
百合
菊花
铁线莲
腊梅
父亲手写的部分花名
无一的牧马河山
更多文章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xx/22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