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黄浩故乡的夏天

发布时间:2021/12/14 14:21:48   点击数:

故乡的夏天

作者

黄浩

故乡的夏天,是那么的静谧,葱茏,秀丽,多姿。溪边两岸,绿树成阴,岸边矗立着枫杨、柳树,伸腰立枝,高耸入云,茂盛的枝叶伸展出来,随风摇曳,像张开手臂向行人招手,知了深藏在绿叶里,尽情地歌唱着,此起彼伏、热热闹闹。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像一团团簇拥的棉花,如一群正在追逐的小绵羊,几阵微风吹来,剩下的是一片万里无云的碧空。灼热的阳光下,田野里金黄色的稻子,充满了丰收的希望,一棵棵沉甸甸的稻穗,随着微风摇摆,推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波浪,让人看了心底无限满足,这又是一个丰收季节。走在乡间的小道,只见盛夏的田野连绵起伏,一碧千里,宛如一片金色的地毯,覆盖着那片炙热土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南瓜花、丝瓜花、冬瓜花……竞相怒放,交相辉映;爬上崎岖的山坡,看到的是遍地绿草,一片翠绿,满山遍野野花,争芳斗艳,五彩缤纷。一场雷阵雨过后,山清水秀,一弯彩虹在天边,连接着东西两座山峰,宛如一条美丽的天桥。湛蓝的天空衬映下的故乡,这一切勾画出一幅又一幅美丽动人、色彩斑斓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每年夏天来临之前(因老屋是东西朝向的),为防止下午日头晒到家里,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天井上边搭个遮阴篷,摆放横竖交叉几根木头,上面铺一层新砍来的柴草,年复一年,这事都是由爷爷来做。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老屋南边靠天井搭厢,摆放着一个草鞋耙,一扇通向厨房的小门,夏日里,南北方向吹来的弄堂风徐徐而来,舒缓温柔,让人觉得舒适惬意,放着一条长条凳,既可以坐人,也可以睡觉,中午时分,隔壁邻居,吃过中饭后,都会来这里坐坐、聊聊天,少时四五人,多时十几人,谈谈上午的农活,说说下午还要做那些事体。因大人下午要去“双抢”,他们会先后离开。像“老二奶”、七奶(本应叫“三奶”,因“三”与“山”同音,觉得不吉利,于是就叫她“七奶”)、四奶,她们一般要坐到“点心边(大概下午四时左右)”广播响后,再会回家做晚饭,期间奶奶一边编草鞋,一边与她们聊天。天井边上有两根粗粗的柱子,小的时候,要从柱础石顺着柱子往上爬,正在编草鞋的奶奶,她总是会以鼓励的眼神注视着我,还不停地夸奖,更鼓起了我的勇气。——这里也是小伙伴们的玩耍乐园。席地而坐,玩“抓石子”,先抛出一个石子,接起,再抛两个石子,又接起……眼睛和脖子随着石子的抛上和落下摆动着;翻花绳,用手可以翻出许多花样:各种网状、花朵……还有跳房子、跳皮筋、压香烟纸、打(扇)三角包,花样层出不穷。“六月六,狗洗浴”(农历),这天天热得发了狂似的,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像下了火。在记忆中,村里有个延续的习俗,在这天,会有很多人,把存放好的被褥、棉絮、棉袄、长布衫(冬天用的),奶奶也是这样做的,放到日头(太阳)底下晒晒,以防虫防蛀。夏天是一个愉快的季节,一片片绿叶累积形成的茂密浓荫,鸟语花香,阵阵吹来微风,让人悠然自得。波光粼粼的溪水,清澈见底,来来去去的鱼群尽显眼底,引诱得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溪边,在清澈溪水里尽情地玩耍。也有时拿上家里捞饭的笊篱,也能捞到很多小鱼小虾嘞!村庄西边,平行的两条溪沿村而过,一条是宋家溪,另一条是大溪,在双港汇合后,流向衢江,汇入兰江,注入东海。七月流火,但夏天的溪水却是很凉快的,下午时分,干活累了,社员们三三两两到水里去,冲冲凉,解解乏。吃过晚饭后,溪边也是最热闹的场地,乡亲们带上汤布,不约而同地去洗浴了,谈谈今天生产,说说明天农活,以消除一天劳作的疲惫。溪水也不深,这也就成为小伙伴们的天然游泳场,也是我们玩耍的乐园,只要是晴天,吃过中饭后,会三五成群去洗浴(游泳)。“扑通”一声跳进奔腾的水里,双脚向后一蹬,双手向外划,像青蛙一样向前流动,在碧波中舒展双臂,身后溅起一串串浪花。以“狗刨式”(自由泳)为多,也会来点潜泳和仰泳,花样层出不穷。“打水仗”是最怡悦的事,每次总是少不了,泼来又泼去,你泼我、我泼你,玩得不亦乐乎。因是活水,游了洗了好舒服。到后,先把被打湿的衣服,晾在太阳曝晒的草木丛上,游泳完了,衣服就已经晒干了。——也有那么两三次,在玩得特开心时,突然有人喊:“水鬼来了!”吓死了,谁也顾不上穿短裤了,光着屁股,拔腿就跑了!每年到干旱的季节(七八月份),大队要在“大溪”堰的上游筑一条拦坝,用于灌溉农田,因水位抬高了,有也会这里游游泳的。——因为大桥头那边水深,从桥面到水面有一米多高,加之水又深,于是也成为我们“跳水”场地,到后,脱了衣衫,直接就从桥皮上跳下去……当年农村生态环境非常之好,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孕育着一些水生物,鱼虾、泥鳅、螺蛳等随处可见,像平时抗旱“车水”的时候,水车水槽出水口跟着翻板会带出很多的泥鳅,有时会提上吊篮,跟着大人他们去,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接到半吊篮之多。夏天是捕鱼的最好季节,捕鱼、抓泥鳅、夹黄鳝,这些也就成了当地人主要生活方式了。因为长辈不放心,总是会随同族亲几个叔辈一起参与。捕鱼,一般都是用鱼网来捞的,常用有畚斗网、三角网和圆网三种,鱼网在那个年代是“奢侈品”,村里只有一二家有这,若某人要用,就得向别人借借了。在那个集体化年代,社员们都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只有中午才是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所以以中午居多,我只是跟随干点拎鱼篓的“小工”。每次到溪涧,总能在清澈见底水下看到游来游去的鱼群,此时只要用网口往鱼游的方向拦截便有鱼入网,有时也会用毛竹竿把鱼赶到一群,效果会更佳。像鲫鱼、石板鱼、火叉鱼、鲤鱼、翘嘴白都能抓到,少时也有半来斤,多的时候,能捞到一二斤之多。渐渐长了,偶然也会自己一人或玩伴一同出去捕鱼。放学之后,带上鱼网、带上鱼篓去大溪,或去更远一点的宋家洋桥头、三马堰、小桥头等地方。因我家里有自己的鱼网,于是也会自己独自一人去,不敢去太远的地方,就到村边的大溪去,说是捕鱼,其实本意纯粹是玩玩也。每次捕鱼回来,妈妈接过鱼篓后,那怕是一条,也会说那么多的,如果有鱼跑掉了,会用手夸张地比划,说:“今天又跑悼一条大鱼了!”此时的妈妈会安慰我,下次一定把它抓回好了!另一种用的比较多的捕鱼方法就是“毒鱼”了,原料就是用茶饼(茶籽炼油后的残渣合成)和辣料搅拌,稍作发酵后,把它洒在水塘或溪里去,然后大伙下水利用水流原理,把原料送到各个方位,当水里的鱼、泥鳅、黄鳝等吃到后,会产生暂时的休眠,并浮上水面,这时就用鱼网捕捞。如在溪里,还须在下游的适当位子用“鱼帘”(毛竹片编制的)栏住,那些已经休眠的鱼自然会集聚一起,这种方法不仅量大而且品种多,偶尔也会有甲鱼、鳗鱼、鲶鱼的收获。记得有一天下午,爸爸和一个邻居大哥合作去“周家泉井”“毒鱼”,洒好料后,跟随大人一起下塘搅料,由于年少,不一会儿就出现体力不支,幸好被邻居大哥发现,将我抱上岸,有惊无险。在那个年代,我们也会去溪里钓钩鱼,那时的渔具不像现在,随时都能买到现成的,都是自己加工的。就是用一根手指大小的竹竿,前头扎上一条棉线,鱼钩就是缝衣针(大头针)烧红后折弯。——每次出去前,挖点蚯蚓做鱼饵。夏天的溪水浅浅的,长期地质变化形成的“潭”,贮存的水要多些,鱼游到这里就停留下来。大家盘坐在沙滩上,说说笑笑……泥鳅,在田里、沟里、丼里、塘里都可以生长的。经过观察、分析后,觉得田里有泥鳅的地方,先用淤泥把四边围好,用舀勺把水舀干,再用手往泥巴里摸,是个全凭手感的技术活。夏天的田塍乌桕树底下,因为阴凉,会聚集很多泥鳅,只要用手去摸,也会有更多收获。如在沟里、丼里抓泥鳅的活,还得做一条小坝,把上游的流水拦住,后将其水舀干,用双手从后向前把淤泥有序翻开,看到泥鳅了就抓。——在塘里“抓泥鳅”,都是用专门编织网来捞的,这种工具当地人叫“夹网”(两根长长毛竹竿连着一个大大网兜);小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背着“夹网”到小塘“夹泥鳅”,因就在樟树底,很近,我们看到后,立马跑了过去,只见他把网撒下去,沉到水底后,双手前后左右不停移动竿子(赶泥鳅),稍作停留,轻轻提起,抖个三四下(清洗),起网,少则半来斤,多则一二斤,倒到鱼篓里去,“哎呀,怎么多的啊!”接着又第二网…….离开小塘后,他就要去大塘了,我们也跟着一同前往看看。——因泥鳅营养,每当看到有“夹泥鳅”的人来,妈妈总是会带上脸盆,去买个斤把,烧给我吃吃的。那个年代农民都种双季稻,在晚稻插秧后的傍晚时分,泥鳅、黄鳝会从泥地下出来乘凉,便是照(夹)泥鳅、黄鳝最佳时间。早先年间,是用松明子(松树枯死腐蚀后,油脂渗透于木质中,饱受水蒸气的侵蚀,油脂与“木绺丝”相互交融而成的物质)做照明燃料的,所以说,先要到山上去,把含有松明子的松片(都是在根部)劈下来,去皮后破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日头底下晒晒干,这样就可以用了。用铁丝编织半球状,依据灯笼原理,把它捆在那根事先准备好的竹竿上去,做好的照明器具(火把),可使用多年。都要选择晴天去“照”,夜幕降临,老老少少纷纷提着火把、带上鱼篓和“门钳”(特制的铁钳,专门用来夹泥鳅、黄鳝的)走向田野,星星点点的亮光,点缀了村庄夜晚的夜空。因为是夜间作业,那时我还很少,爸妈只有在大人领带的前提下方能准许,所以我都是跟着去,依据见者有份,每次也会带些“成果”回家。——以后的日子,器具由火把改为灯盏(用废旧瓶做的),燃料由松明子改为洋油(煤油)。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着大人自己动手做了!——借着光线,发现黄鳝,屏住呼吸,轻轻上前,右手向内用力,夹牢了,放到鱼篓里去!像泥鳅太短,钳子没到就跑掉,是很难夹到的嘞!于是每次“收获”的都是黄鳝的了!童年时代,摸螺蛳是一件挺快乐的事情。螺蛳的栖息地主要是在水塘的,所以说,摸螺蛳的地方以大塘底的“大塘”为多,因这里离开村庄很近,只要几分钟就到了,加之螺蛳也比其他水塘更多些,一到放了暑假,时不时会三五成群(像水里“活动”,大人是不允许独自一人去的),结伴而去。跳入水中,嬉水玩乐,站在水里,刚好齐腰深,因塘水相对于溪水来说,要混浊一些,于是肉眼是看不到的,先用脚感觉一下,觉得有螺蛳了,左手抓住脸盆(木桶),右手往淤泥上摸下,一手就有二三个之多。偶尔也能抓到几只河蚌,算是意外收获吧!水塘围坝壁上也有许多螺蛳,用手一爬也能抓到好几个。因田螺是长在田里的,个头很大,但量不多,很难找到,每次只能抓到七八十来个回来。——拿回家后,妈妈先将它洗洗干净,再放到锅里煮,煮开后(半生不熟),捞出来,放到脸盆里。这时搬出凳子,坐在门口泡树下,与大妹一起用缝衣针把螺蛳肉挑出来。喜欢腥味的苍蝇闻腥纷纷而来,还有密密麻麻小虫子,在身边不停地飞舞,更有蚊子的叮咬,稍不留神,脸上和膀子上就会钉上几只在吸血,因为中午就烧着吃的,强烈的食欲促使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全部挑完。“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水塘边、田野上、山沟里栖息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青蛙和石蛙。雨停之后,蛙声响起,“呱呱呱”之叫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夜幕降临,蛙声便是渐渐热闹起来,那叫声,打破了小村宁静。蛙鸣那有节奏的叫声,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也是一首和谐的田野之歌,它对人类有益的,是丰收的卫士,有蛙叫声就有农民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出去干农活、拨猪草,走在田塍上,都能看到田边跪着许多青蛙,有时也想抓几只玩玩,当快靠近它时,立马逃掉了,当然也有个别也能抓到的了!有的时候,叫上几玩伴或跟着大人一起“钓青蛙”和“钓石蛙”。青蛙主要是生长在田里的,以捕食虫子为生,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不能乱捕杀的。每当下午时分,田缺口下边丼里,会聚集许多青蛙。先要抓几只蛤蟆破开后,用来做饵料,背着大人,偷偷摸摸去钓青蛙了!因青蛙属于益虫类,村子没人吃青蛙肉的,所以,钓青蛙只是玩玩而已了,即便钓来的那几只,也要放生了得了!——“钓石蛙”相对于钓青蛙要复杂一些,只能跟着大人去,到“大塘”等地方去钓的。它用的竿子要粗一些,要更长一些,要两三米长左右,鱼线也要粗点,一般都用纳鞋底那线,饵料也是用蛤蟆做的,开钓前,把它用鱼线扎在(不用鱼钩)竿子前端。当年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两口水塘,它也是石蛙主要栖息地。坐在大坝上,静静地等着,在它吃住饵料那一刻,迅速把竿子用力向后一抛,此时石蛙会掉地上,瞬间昏迷了,这时要马上就跑去捡起来。“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蝉,周而复始,延续不断,子孙万代、生生休息。“饮”露水和树叶,象征圣洁、纯真、清白。每当盛夏酷暑,热浪常常带着蝉的鸣声迎面而来,嘶叫声余音绕梁,响彻村庄上空。溪边的杨柳树、枫杨树,门口屋后的柚子树、苦楝树、枇杷树,等等大树小树上都爬满知了。个头小、灰白色,叫声“吱吱”的,当地人叫“吱嘎了”;而个头很大,色泽偏黑的,是“知——了”叫声的,称之为“大水知了”,个子特别大的,也有人叫它为“大水牛”。“抓知了”是童年很开心的事,经常会三三两两去抓知了的。我们一般用蜘蛛丝网粘的,用一条长长的小竹竿,把细竹条弯一下,用绳子将其两头绑在竹竿上头,使之成为近似于椭圆形圆圈,卷上一些有黏性蜘蛛丝,这样抓知了,每次都能得手。当然有的时候,是爬到树上去抓的,你手没到,它就跑了,难得抓到一只。因蝉蜕可以卖钱,在这段日子,也会经常出去拾蝉蜕。因数量有限,每次都得早早出发,如果迟了,会被别人拾走。除了地下拾些外,如发现树上有,还得爬上去……一个暑假下来,能拾到近百只,晒干后,拿到合作社去卖掉,买点酱油、食盐回来。夏季时分,每年都要发几场大水(洪水),大水过后,会有许多鱼虾和折断的树枝搁浅在沙滩上、水田里。第二天一早,大人们纷纷挑上畚箕、带上鱼篓前往“大溪、宋家溪、板桥源、呼塘垅”等地方捡鱼了!大家在捡鱼的同时,也忘不了捞一些“大水柴”,多的时候要捡一两斤鱼,还能捞一担“大水柴”的了!吃野果,在那个物质贫乏年代,成为我们一种比较好的生活享受了!村庄周围溪边、山上长了很多的野果,如毛桃、茅莓、野板栗、野柿子、棯子、茶籽包、乌饭、野山楂……放学后、礼拜天、暑假里,会三五成群出去摘些野果吃吃,以山上(因品种多些)摘为多。吃过早饭后,带上吊篮,沿着弯弯曲曲小路出发了,爬山过岭,披荆斩棘;像温坞、西坑垅、里达坞和乌石岗,留下了我们那段童年的足迹!先要判断下能不能吃的,像这些都要问问正昌的,听听他的意见,像蛇莓我们就不敢吃了。不断地寻觅,不断地发现,不一会儿,纷纷得手了!每人摘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山楂,也有的可能是乌饭的,这些直接可以吃的,都要共同分享了的,也包括“空手”的那些人,只有吃完后才能回家。——像硕苞蔷薇(当地人叫之为“桃哎”),它就不能直接吃了。拿回家后,把里面的毛和籽用起子或小刀掏出来,把剩下的外壳洗干净,就可以吃了。在做这事时,如不小心,容易把细毛弄到皮肤上,会很痒的了!曾记得,当年的农村,每到仲夏季节,家家户户要晒酱,用来做调料什么的。晒酱的主要原料是黄豆,所以说,除了生产队种些外,自己也会地边埂头也种点黄豆。天气是晒酱的主要因素,直接关系其成败。一般情况下,要连续晴天多日才可,并后有3天以上的晴天。那时没有天气预报,全凭经验来判断了。头天晚上,要把那些要用的黄豆浸透。第二天一早,放到锅里煮或饭甑里蒸,熟后拿出来放到容器(脸盆或钵头)里,之后把磨好的小麦粉放到锅里炒,炒熟后,两者放一起加适量水,反复搅拌,叠成一小堆。将之搓捻成一个个小颗粒,但不能太紧,留一点点空隙,让空气能自由进去。后再放笸箩里发酵,用豆腐布盖上,在布上面再铺上一层黄荆叶,使之保持一定的热量。正常情况下,四五天后会长出黄色毛,到这程度就可以晒“酱王”了!若是变黑了,说明坏了,这样的就不能用了。在当地有个说法,“酱王”晒一天,相当于“晒酱”晒七天。晒好“酱王”,将其用手搓细或用石磨磨成粉,倒到事先洗干净的小腊缸里,加入一定数量的水,按一斤“酱王”六两盐比例放盐,后用酱棒(毛竹做的)反复搞搅拌,直到搅匀为止,这样就可以拿出去晒了。晒酱,好多人家是用砖头叠个晒台,有些也做了“酱架”,因它工艺比较简单,后来的日子,爸爸也做了一个“酱架”。晒出后,每天要搅拌好多次,早上抬出去,傍晚抬回家,如碰到突然下雨,就用篷盖(平时盖菜用的)盖下。晒好后,放到老酒坛里去,要用时拿出来。在夏日的阳光中,让自己感受到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幼稚的嬉戏时光,曾经那段童趣生活,在记忆长河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更多精彩文章:

■苏童:秋后算账

■莫言:真正的胆大是一种独立思考、不随大流的精神

■阎连科:生命与时间是人生最为纠结的事情

■池莉:生命在阅读中优雅高贵

■贾平凹:写《废都》的日子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xt/232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