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蛇莓 >> 蛇莓形态 >> 草莓育苗期最全的病害识别图集农艺官秘授
病菌在病残体或病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农业防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及时清除病残体及老叶;适量浇水,雨后及时排水。
白粉病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
农业防治:适当增施生物菌剂和磷、钾肥;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
灰霉病适宜发病温度22-25℃,湿度90%以上,弱光利于发病。
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炭疽病炭疽病病菌最适合在气温25-30℃,在气温上升到23℃时,临近地面的匍匐茎和幼嫩组织易感染病菌。
农业防治:种植土地要提前进行消毒处理,尽量不要连种,三年换次土地最好。控制好幼苗稠密程度,施肥不要过量过多,增强幼苗自身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摘掉老叶病叶减少细菌滋染,浇水时切勿大水漫灌或喷灌,要用沟灌或滴灌补水为好。
红中柱根腐病根腐病病菌在土壤越冬,通过雨水、大水漫灌、中耕、害虫为害传播。高湿、露水、积水、黏质土壤发病严重。
芽枯病草莓芽枯病主要危害花蕾、芽、新生叶,引起幼苗立枯,也可侵染成龄叶、果柄、短缩茎等。植株基部染病,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至淡褐色蛛巢状线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缀连在一起。叶柄基部和托叶染病,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
病菌依附于病残体上在土壤越冬。寒冷、潮湿、连阴天发病严重。
枯萎病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初期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致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
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长的菌丝。轻病株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和减产,匍匐茎明显减少。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且主要发生在高温期。
病毒病草莓受单种病毒侵染,往往症状不明显,被复合侵染后,主要表现长势衰弱、退化,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无光泽、失绿变黄、皱缩扭曲,植株矮化,坐果少、果实产量低。
病毒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只能依靠冬季种植的草莓、存活的多生杂草做寄主存活越冬。通过虫传和接触及伤口传播。
高温干旱适合病毒病发生增殖,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播。
细菌性叶斑病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发病因素:高温多雨或连作、地势低洼、灌水过量、排水不良、栽培过密、偏施氮肥、人为伤口或虫伤多者发病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精彩推荐草莓蜜蜂授粉要点
谨记五个要点,草莓规避肥害并不难种草莓这么久了,草莓植株各器官的构造与特性你真的了解吗?(详解一)
为什么种植大户都偏爱高山草莓苗?
鸡粪、牛粪、猪粪、羊粪,到底哪个更适合当肥料?读完本文就明白了
金牌农艺官告诉你草莓种植增产秘诀——早衰和断档的解决妙招
金牌农艺官告诉你的春季草莓管理要点
草莓大棚环境科学管控系列——空气湿度篇
稳产!高产!早上市!
提高草莓鲜果商品率!
草莓种植大户都“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