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草莓育苗期最全的病害识别图集农艺官秘授

发布时间:2020/12/1 3:37:44   点击数:
叶斑病(蛇眼、轮纹、褐斑)

病菌在病残体或病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气孔侵入,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农业防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及时清除病残体及老叶;适量浇水,雨后及时排水。

白粉病

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

农业防治:适当增施生物菌剂和磷、钾肥;降低湿度,增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土壤消毒。

灰霉病

适宜发病温度22-25℃,湿度90%以上,弱光利于发病。

叶多从基部老黄叶边缘侵入,形成“V”字形黄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圆形坏死斑,其上有不甚明显的轮纹,上生较稀疏灰霉。叶柄发病,呈浅褐色坏死、干缩,其上产生稀疏灰霉。

炭疽病

炭疽病病菌最适合在气温25-30℃,在气温上升到23℃时,临近地面的匍匐茎和幼嫩组织易感染病菌。

农业防治:种植土地要提前进行消毒处理,尽量不要连种,三年换次土地最好。控制好幼苗稠密程度,施肥不要过量过多,增强幼苗自身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摘掉老叶病叶减少细菌滋染,浇水时切勿大水漫灌或喷灌,要用沟灌或滴灌补水为好。

红中柱根腐病

根腐病病菌在土壤越冬,通过雨水、大水漫灌、中耕、害虫为害传播。高湿、露水、积水、黏质土壤发病严重。

芽枯病

草莓芽枯病主要危害花蕾、芽、新生叶,引起幼苗立枯,也可侵染成龄叶、果柄、短缩茎等。植株基部染病,近地面部分初生无光泽褐斑,逐渐凹陷,并长出米黄至淡褐色蛛巢状线体,有时能把几个叶片缀连在一起。叶柄基部和托叶染病,病部干缩直立,叶片青枯倒垂。

病菌依附于病残体上在土壤越冬。寒冷、潮湿、连阴天发病严重。

枯萎病

草莓枯萎病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初期仅心叶变黄绿或黄色,有的卷缩或呈波状产生畸形叶,致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变狭小硬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最后全株枯死。

受害轻的病株症状有时会消失,而被害株的根冠部、叶柄、果梗维管束都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长的菌丝。轻病株结果减少,果实不能正常膨大,品质变劣和减产,匍匐茎明显减少。枯萎与黄萎近似,但枯萎心叶黄化,卷缩或畸形,且主要发生在高温期。

病毒病

草莓受单种病毒侵染,往往症状不明显,被复合侵染后,主要表现长势衰弱、退化,新叶展开不充分,叶片无光泽、失绿变黄、皱缩扭曲,植株矮化,坐果少、果实产量低。

病毒不能在病残体上越冬,只能依靠冬季种植的草莓、存活的多生杂草做寄主存活越冬。通过虫传和接触及伤口传播。

高温干旱适合病毒病发生增殖,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播。

细菌性叶斑病

初侵染时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扩大时受细小叶脉所限呈角形叶斑,故亦称角斑病或角状叶斑病。病斑照光呈透明状,但以反射光看时呈深绿色。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体,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叶片发病后常干缩破碎。严重时使植株生长点变黑枯死。

发病因素:高温多雨或连作、地势低洼、灌水过量、排水不良、栽培过密、偏施氮肥、人为伤口或虫伤多者发病重。(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精彩推荐

草莓蜜蜂授粉要点

谨记五个要点,草莓规避肥害并不难

种草莓这么久了,草莓植株各器官的构造与特性你真的了解吗?(详解一)

为什么种植大户都偏爱高山草莓苗?

鸡粪、牛粪、猪粪、羊粪,到底哪个更适合当肥料?读完本文就明白了

金牌农艺官告诉你草莓种植增产秘诀——早衰和断档的解决妙招

金牌农艺官告诉你的春季草莓管理要点

草莓大棚环境科学管控系列——空气湿度篇

稳产!高产!早上市!

提高草莓鲜果商品率!

草莓种植大户都“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xt/195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