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凤酒 >> 西凤酒成分 >> 西凤柳林太白三足鼎立,各自为战,陕西
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中唯一没有上市的白酒,陕西凤香型白酒如今在国内白酒行业的地位,确实有些日落西山的感觉。
作为四大名酒中唯一没有上市的酒企,凤香型白酒的领头羊,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凤酒”)上市的传闻此起彼伏,一直没有定论,上市遥遥无期。
年,西凤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4.29亿,同比增长仅5%,规模远落后于同为“四大名酒”的贵州茅台、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难以挤进白酒第一阵营。
同为陕西凤香型白酒的难兄难弟,离不开太白酒和柳林酒,同样历史悠久的两家酒企,经历改制、收购、转型之后的种种阵痛,也慢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年,陕西秦煤集团全资收购柳林酒业,成立陕西柳林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短短5年时间,柳林酒就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从宝鸡凤翔的一个小酒厂,迅速跻身凤香型白酒的前列,年,柳林酒实现2亿元的销量,年销售目标为10亿元,柳林酒业董事长付小铜也提出了“要将凤香型白酒全国化,让凤香型白酒重回应有的行业地位”的口号。
作为凤香型白酒的老品牌,位于陕西宝鸡眉县的太白酒也不甘落后,成立于年的太白酒业(陕西省太白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年被华泽集团(金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控股51%的股权,此后,由于内部磨合、收购不顺等诸多问题,曾经在陕西市场红火一时的太白酒,销售大幅下滑,企业出现亏损,渐渐在市场上消失不见踪影。
年,太白酒的营收仅有万,几乎是十年前的1/10多一点。年,金东投资集团任命陈锦鸿为太白酒业经营第一责任人、总经理,兼华泽酒业销售公司总经理,理顺内部股东关系后的太白酒,提出了“凤香老酒在太白”的定位,开始“太白复兴”之路,全力打造“老凤香、新太白”。
凤香型白酒的优势产区在陕西,特色产区在宝鸡,核心产区在凤翔。陕西凤香型白酒市场的格局,现在俨然已经形成了西凤、柳林、太白三足鼎立之势,但同全国其他知名白酒产区的格局比起来,尤其是酱香型代表产区贵州和浓香型代表产区四川,确实相差甚远。
年,贵州省白酒总产能约80万千升,其中酱香型白酒产能60万千升,约占全国酱香型白酒总产能的80%。
年,四川全省白酒产量超万千升,同比年增长约17%;营收较年实现倍增,利润同比年增长%以上;全省白酒产业产量、营收占全国的一半。
总体来看,四川白酒在产量、营收、市场份额等方面均位于全国第一;而贵州白酒的利润排名全国第一,产值和营业收入全国排名第二。
在企业分布与规模上,川酒是“百花齐放”,贵酒是茅台“一家独大”,但很显然,都形成了集群效应,做大做强白酒产业,也成了当地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
四川在年就提出:到年将初步建成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川酒产业规模有望突破亿元。贵州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值.4亿元,并提出了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的发展目标。
在四川、贵州纷纷奔赴千亿小目标的时候,陕西的凤香型白酒3强,还在为百亿目标苦苦追赶,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走出去,在四川浓香、贵州酱香白酒纷纷抢占市场的时候,陕西的凤香型白酒还蜗居在陕西一个省份的市场,区区万人,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百亿市场。
更为危险的是,消费者对于凤香型白酒的选择并不乐观,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浓香型白酒的市场占比约60%,清香型白酒占比约12%,酱香型白酒占比约8%,兼香型白酒占比约6%,其他香型白酒占比约14%。
也就是说,凤香型白酒并不在主流的白酒消费人群选择当中,品牌影响力不足,消费者口碑弱,凤香型白酒想要集体突围,难上加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凤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所在地,陕西宝鸡打造大凤香产区的意图也呼之欲出,凤香型白酒产区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宝鸡市白酒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以推动白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区建设为抓手,按照生态引领、品牌带动、特色发展的思路,整合产业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推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十四五”末,白酒产业产值达到亿元,综合收入达到亿元的规模。
但是这样的千亿小目标能否实现,确实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