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蛇莓 >> 蛇莓成分 >> 东邪图鉴游蛇中的姚明家族亚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鼠蛇属(Ptyas)
这个游蛇中的姚明家族···
在年前后,由学者给重新归类,还把另一伙“大个头”--曾经的乌梢蛇属(Zaocys)给吞并了!
但不管怎么说,其属下成员都是大家伙!
滑鼠蛇Ptyasmucosa骨骼标本
===============================================
鼠蛇属(Ptyas)属下,最新纪录有以下八位成员:
.黑网鼠蛇Ptyascarinata(Günther,)
英文名:Keeledratsnake
曾用名:黑网乌梢蛇Zaocyscarinatus
2.乌梢鼠蛇Ptyasdhumnades(Cantor,)
英文名:Big-eyedRatsnake
曾用名:乌梢蛇Zaocysdhumnades
3.苏拉威西鼠蛇Ptyasdipsas(Schlegel,)
英文名:Sulawesiblackracer
曾用名:苏拉威西乌梢蛇Zaocysdipsas
4.白腹鼠蛇Ptyasfusca(Günther,)
英文名:White-belliedratsnake
曾用名:白腹乌梢蛇Zaocysfuscus
5.灰鼠蛇Ptyaskorros(Schlegel,)
英文名:Chineseratsnake
6.吕宋鼠蛇Ptyasluzonensis(Günther,)
英文名:LuzonMountainRatsnake
曾用名:吕宋乌梢蛇Zaocysluzonensis
7.滑鼠蛇Ptyasmucosa(Linnaeus,)
英文名:Orientalratsnake,dhaman
8.黑线鼠蛇Ptyasnigromarginata(Blyth,)
英文名:greenratsnake
曾用名:黑线乌梢蛇Zaocysnigromarginata
===============================================
先从最常见、中国有分布的几种开始介绍...
.滑鼠蛇Ptyasmucosa(Linnaeus,)英文名:orientalratsnake(东方鼠蛇)中文俗名:水律蛇(广东)、水绿蛇、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山蛇(福建泉州、晋江)、乌歪(德宏)、水南蛇、长柱蛇、黄闺蛇、南蛇、黄土蛇、黄缎蛇、乌肉蛇、草锦蛇、长标蛇....
也经常爬树...
分布范围:
中国南方、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包括:Afghanistan,Bangladesh,Burma(Myanmar),Cambodia,China(Zhejiang,Hubei,Jiangxi,Fujian,Guangdong,Hainan,Guangxi,Yunnan,Tibet,HongKong),India,SriLanka,Indonesia(Sumatra,Java,Bali),Iran,Laos,WestMalaysia,Nepal,Myanmar,Pakistan(Sindharea),Taiwan,Thailand,Turkmenistan,Vietnam...阿富汗、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伊朗、老挝、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土库曼斯坦、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生活于海拔米以下的山区、丘陵、平原地带。
外形特征:
滑鼠蛇成体能长到2米(6.6英尺),偶尔甚至能破3米(9.8英尺)。
体型其实与最大游蛇-黑网鼠蛇Ptyascarinata几乎不分上下~
它们的颜色变化从干旱地区的淡棕色到潮湿的森林地区的深色偏黑灰色。
蛇身背面黄褐色,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纹,横斑至尾部则形成网纹;
腹面前段红棕色,后部淡黄色。
头部黑褐色,唇鳞淡灰色,腹面黄白色,腹鳞后缘色黑,身体前段、后段及尾部的腹鳞黑色,后缘更为明显。
有记录在福建城市边缘的个体要比山区里的大,颜色、斑纹各异...
PS:滑鼠蛇与其它鼠蛇的最大区别,是其唇鳞片间有深色竖纹...
有一种说法,就是滑鼠蛇跟眼镜王蛇是分布重叠、共生的~
而且其身上的花纹、体色,很有可能是为了模拟当地眼镜王蛇的,不信可以看看下面的对比图...
图一:滑鼠蛇
图二:眼镜王蛇
图三:滑鼠蛇
图四:眼镜王蛇
传说(谣言?):曾有猎户徒手捉“水律蛇(滑鼠蛇)”回到家里才发现...那是“过山峰(眼镜王蛇)”...囧...
下图与此条信息无关····
习性食性:
此蛇性情较凶猛,攻击速度快,和其它蛇类一样惧怕人类。
行动迅速,滑鼠蛇实拍滑鼠蛇实拍昼夜活动,捕食蟾蜍、蛙、蜥蜴、鼠类和其它蛇等,其中以食鼠为最嗜好,经常发现在人类活动区域周边捕食中小型啮齿动物~
它在发现鼠时即快速追捕,鼠若逃入洞,也跟踪入洞捕捉,洞口比蛇体小时,便在洞口等待,及鼠再现于洞口,便闪电式似地将其捉住。
此蛇虽也会捕食其它蛇类,
但由于跟眼镜王蛇是分布重叠、共生的,
所以也常是眼镜王蛇的美食...囧。。。
繁殖:
每年月至次年3月冬眠,冬眠情况与灰鼠蛇相同。
开春后交配,
滑鼠蛇5~7月产卵,其时雌蛇于灌木丛中的落叶下面作盆状凹,将卵产于其中,随后雌蛇盘于其上保护之。
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7~5枚,卵径45~50mm×25~30mm,50~70天孵化。
根据相关统计:滑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9%,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2%,孵化率占受精卵数的65.2%,自然成活率可达30%,每条成年母蛇每年产卵2枚。
濒危保育:
目前,滑鼠蛇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被列为中国动物红皮书中的濒危物种,同时也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动物。
2.黑网鼠蛇Ptyascarinata(Günther,)
英文名:Keeledratsnake
曾用名:黑网乌梢蛇Zaocyscarinatus
产地分布:
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栖息于海拔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
国内仅栖息于云南南缘热带季雨林中。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
外形特征:
号称世界最长的游蛇,
成体体长可轻松达3米,曾有记录长达3.7米(2呎),呈圆盘状,盘径约6cm。
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网。
头盘在中间,扁圆形,大多眼大不陷而有泽;颊鳞枚,眼前下鳞枚,较小,眼后鳞2枚。
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脊肌丰厚。
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尾部渐细而长。
传说中,最大的游蛇!
习性食性:
生性胆小,行动极为敏捷,善攀爬,爱活动,但少具缠绕能力,大多白天活动。
野外,晚上在树上休息~
根据资料显示,黑网鼠蛇在野外喜食蜥蜴类,有人工饲养喂食变色树蜥、丽纹攀蜥、甚至长鬣蜥(绿水龙)等的记录~
稀罕的幼体:
3.灰鼠蛇Ptyaskorros(Schlegel,)
英文名:Chineseratsnake
俗称:过树榕、黄梢蛇、索蛇、过树龙、上竹龙、黄肚龙...
外形特征:
蛇体略细长,体长多超过米,最大可达2米。
体重-g。
眼大而圆。
颊鳞2~3枚;背鳞5~3~行,平滑或仅后部中央数行微棱。
背面棕褐色或橄榄灰色,躯干后部和尾背鳞片边缘黑褐色,整体略显网纹。
上唇和腹面淡黄色。
产地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华南诸省:云南、贵州、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和海南等地,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国也有分布。
云南地区个体生活在亚热带高原的低山或中山山间盆地,或河谷两岸的田间、地角。
习性食性:
行动敏捷,性情温顺,一般不主动袭击人。
据了解,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
喜食蛙和蜥蜴,偶尔也捕食小鸟和鼠类。
因喜在土坎的草、灌丛中捕食鼠类,故有“鼠蛇”之称。
繁殖:
卵生,5~6月产卵,每窝产卵数为8到2枚,孵化期约50天,初生蛇苗全长约26cm。
根据相关统计,灰鼠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2.7%,受精卵占产卵数的77.3%,孵化率占受精卵数的59.2%,自然成活率可达30%。
PtyasmucosaxPtyaskorros(hybrid·杂交)背上花纹综合了滑鼠蛇的横纹+灰鼠蛇的竖纹,体色为两者之间的浅色个体~
4.乌梢鼠蛇Ptyasdhumnades(Cantor,)
英文名:Big-eyedRatsnake
曾用名:乌梢蛇Zaocysdhumnades
俗称:乌蛇、乌风蛇、大眼蛇、乌梢鞭、一溜黑、乌药蛇等~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中国,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乌梢蛇乌梢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吉林,国外未见报道。
生活在中国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的海拔m以下中低山地带平原、丘陵地带或低山地区。
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m。
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
外形特征:
体全长可达2.5m以上,有记录可破3米。
同一产地的乌梢蛇,有时体色差异也较大,这主要与栖息环境有关。
体背颜色有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道浅色(一般参照体色的底色:黄、绿、橙...)的纵纹;
体侧各有两道黑色纵纹,
亚成体通身纵纹明显。
成年个体至少在前段明显,至体后部花纹逐渐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
幼蛇背面呈绿色或浅黄色,有4条纵纹贯穿于全身,与成蛇明显不同。
习性食性:
此蛇活动敏捷,与有异常动静,不管是敌是友,均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绰号"一溜黑"由此得名。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乌梢蛇出蛰活动后,不是急于摄食,而是继续消耗体内尚存的脂肪和营养,忙于寻偶交配时乌梢蛇次季的首要任务。
乌梢蛇对生活环境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它蛇类更敏感,表现出强烈的喜暖厌寒、喜静厌乱等特点,养殖时应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
每年出蛰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其活动逐日活跃,当平均气温在25~32℃时活动最频繁。
尤其是在适宜气温的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65%~75%时,发现该蛇在露天场所的活动时间较长。
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其活动也会明显减少。
当气温低于5℃时,即进入不愿活动的状态-冬眠。
一般说来,每年的7~9月为乌梢蛇的活动高峰期,约0月下旬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期仅6个多月。
全年气温普遍偏低的地方,该蛇的活动期还短于此数,如黑龙江省。
狭食性蛇类,野外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主要以蛙类为主,小杂鱼、泥鳅、黄鳝为辅。
人工饲养:
乌梢蛇的饲养也比较简单,水盆,躲避,报纸,要谨记的就是箱子不要透明,而且空间要大,这是养好乌梢的关键~做到这些,那么就需要一条健康的蛇了。食物首选老鼠,基本上90%的乌梢蛇都接受老鼠,然后有条件的可以选择鸟类,麻雀等...
实在不接受鼠和鸟的个体,那就只能用蛙来开食了~小苗饲养开食,建议用小蛙、泥鳅或者小鱼~
繁殖信息:
乌梢蛇皮曾经还是京胡与京二胡的专属用皮,具有黑如缎白如线的美感。
现在逐步兴起仿生皮,以减少对蛇的捕杀。
也由于栖息地遭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应予保护。
所幸此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很快适宜市场畅销、人工养殖,
母蛇每次产卵7~30枚,最早产卵者见于每年的6月中下旬,孵化期为38~50天。
根据相关统计,乌梢蛇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5.黑线鼠蛇Ptyasnigromarginata(Blyth,)
英文名:greenratsnake
曾用名:黑线乌梢蛇Zaocysnigromarginata
产地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贵州。
国外分布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和锡金、尼泊尔、缅甸北部、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
模式产地:印度大吉岭
生活于海拔~米的低山热带及亚热带林区,野外主要栖息在树上、灌木上、也见芭蕉树上。
云南多被发现于稻田附近的草坡,偶见于村寨及屋舍内。
外形特征:
体长20-CM,雄大雌小。
头背黄绿色,全身浅绿色到深绿色,两侧各有两条黑线纵纹,幼体纵贯全身,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前部逐渐消失。成体腹面浅黄色,两侧黑色纵纹。
上唇鳞8(3-2-3);颊鳞;背鳞6-6-4行,中央4-6行起棱;腹鳞93-;肛鳞2片;尾下鳞3-30对。
习性食性:
常栖于树上、灌木上,有攀树的习惯。
野外主要捕食蛙类、蜥蜴,还有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亦可能会捕食鸟类。
繁殖:
卵生,有雌性集中产卵的习性。
苗子照片
(与乌梢鼠蛇绿色的幼体主要区别,在于身上的黑斑由黑实线变成有规则的碎点)
黑线鼠蛇:
乌梢鼠蛇:
下面开始记录剩下几种不怎么常见的成员:
6.苏拉威西鼠蛇Ptyasdipsas(Schlegel,)
英文名:Sulawesiblackracer
曾用名:Zaocysdipsas
资料甚少,只知道印度尼西亚东部的苏拉威西岛有分布,成体2米左右~
7.白腹鼠蛇Ptyasfusca(Günther,)
英文名:White-belliedratsnake
曾用名:白腹乌梢蛇Zaocysfuscus
产地分布:
Indonesia(Bangka,Belitung,NatunaArchipelago,Nias,Kalimantan,Sumatra);BruneiDarussalam;Malaysia(MalayaandEastMalaysia,PualuTioman);Thailand,Singapore~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
模式产地:Borneo(婆罗洲-加里曼丹的旧称)
日行性,晚上通常睡在离地面高达0米的树丫分支处。
外形特征:
成体体色从棕色到红砖色。
腹鳞淡黄发白色的。
在身体后半段两侧背腹鳞片连接处,各有一道厚厚的黑色条纹为品种主要特征。
PS:年轻的个体,颜色会偏绿色~
习性食性:
喜欢栖息在森林深处草木丛生的地方。
它捕食鸟类、一些小型两栖爬行动物(青蛙、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啮齿动物,如鼠),甚至会食鱼。
8.吕宋鼠蛇Ptyasluzonensis(Günther,)
英文名:LuzonMountainRatsnake
曾用名:吕宋乌梢蛇Zaocysluzonensis
产地分布:
Philippines(Negros、luzon、Panay、Polillo)
菲律宾群岛~
外形特征:
成体可达cm,包括65cm的尾巴。
前半段身子和无纹路的乌梢鼠蛇很像,身体中段到尾部为黑色网状花纹~
亚成体:
番外资料:
关于蛇场环境布置,由于多数鼠蛇有攀爬上树的特点,如蛇场内栽有较大树木,应定期修剪树杈,慎防树枝伸到围墙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
饲养人员养成随时查看围墙、出水口等出有无破损或缝隙的习惯。
因这类型的蛇头颈细长,凡头颈能够钻出的地方,身体经不断扭曲、收缩后也会随之逃走,所以一经发现后,要立即修整或处理,避免再次发生逃蛇事件。
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措施检查,注意防止天敌入场食蛇。
蛇的天敌有黄鼠狼﹑刺猬﹑大型老鼠和猫头鹰等。
蛇场内不可盲目设置电子捕鼠器(电猫),慎防在灭及天敌的情况下伤害到场内本身的蛇。
==============================================
==============================================
PS:
此文资料主要由本人原创,取材于各专业网站获得局部资料,
根据网络资料译制、整理后修正,综合分析优缺点、排版所得,纯属为了填补物种知识的空白,作品种科普~
高清照片多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可私信告知,谢谢观贴!
SO,请尊重熬夜搬砖劳动成果,欢迎点赞~Thx~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