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莓

方言词语蛇莓狠起来我连自己都盘

发布时间:2019/6/7 17:21:14   点击数:

蛇莓

记得童年时每到暮春时节,我在后院低矮的灌木丛中总能找到星星点点的红色身影,犹如覆盆子般惹人怜爱,黄昏归家之时便会和小伙伴们采上一兜,但是却被大人们告知,这种鲜艳的小果子叫做“蛇莓”,是被蛇爬过的,上面还沾有其口水。

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对大人们的话深信不疑,也因此在被“告诫”之后,每每看到它们都会退避三舍,一想到在它的叶子周围有可能潜藏着守候猎物的毒蛇便瑟瑟发抖,在童年的认知中这大概是最有心机的果子了。

但长大以后才发现,是我误解了它。蛇莓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多年生匍匐草本。全株被白色柔毛。复叶,有小叶三片。初夏开花,黄色,单生于叶腋。”

蛇莓在日本各地都有分布,四五月春花烂漫的时候,匍匐茎在地上蔓延开来,茎的分支会伸出三片有浅裂的小叶子——活像小一号的莓叶。而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可爱。

至于为什么有“蛇莓”这个称呼,有人说因为“这种莓子人不会吃,只有蛇吃”,它才有了“蛇莓”之名。而日本的文人柳宗民在其《杂草记》里曾说道:“我们会在有些植物的名字里看到‘狗’啊‘狐狸’啊等动物的名字,这大多代表该植物的血统不够纯正,或是本身很不起眼。这当中有一种名字里带‘蛇’,叫‘蛇莓’的,因长得很像莓,才有了这个名字。”

蛇莓因形状似草莓,而得之“莓”。至于“蛇”则是“赝品”。可能是因为杂交产生不够纯正或不起眼,但在国内看来,以“蛇”为名,也未尝不是一种免于吃货荼毒的自我保护,加之其生长的环境周围杂草丛生,适合蛇虫隐居,使得这种民间说法更加真实。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蛇莓》〈集解〉引陶弘景曰:“蛇莓,園野多有之。子赤色,極似莓子,而不堪啖。”

相比于其他的野莓,尤其是树莓来说,“不堪啖”也许是二者在人们认知中最大的区别了。毕竟一听起“蛇莓”的称呼,大概就会让人退避三舍。看来若是长得漂亮可口却想免于口体之奉,那便是给自己“打造”一个凶狠的“人设”。

而在其他各地对蛇莓的称呼中,似乎也和“蛇”脱不了干系:《福建民间草药》中将其称为“蛇皮藤”,《闽东本草》中为“老蛇刺占”,《江西民间草药》为“蛇不见”,《植物名实图考》中为“疔疮药、蛇蛋果、地锦”,《安徽药材》中则记载其为“蛇八瓣”,《上海常用中草药》称其为“蛇葡萄、蛇果藤”,《滇南本草》则毫不客气地叫其为“蛇含草、蛇泡草、蛇盘草、哈哈果、麻蛇果”以及广为流传的“老蛇泡”(《贵州民间方药集》),在台湾人口中它为“蛇婆”,湖南人眼中则为“蛇龟草”。

除了这些,因为蛇莓叶脉为三片小叶,果实呈鲜红色,人们便又根据其生理特性另取了其他绰号,例如,云南话中的“红顶果、血疔草”,广西的“落地杨梅”,《分类草药性》中的“三皮风、三爪龙”,以及《岭南采药录》中的“一点红”。这些相比较起来就看起来“柔和”了许多。

在《生草药性备要》中,蛇莓被称为“龙吐珠”,《纲目拾遗》则为“九龙草”以及《广东中药》中的“龙球草”,这些称呼将其和“龙”扯上联系,不知是说其药效还是因为在过去人们认为龙和蛇是同属性的。当然最可爱的称呼还是《日用木草》中的“蚕莓”。

作为果实的“蛇莓”,虽说不像民间传说的那般,但也确实是有小毒的,“着生于大球形而呈海绵质的花托上”。但作为草药来说,其全身入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且主治蛇虫咬伤、痈疮肿痛等症。

这样看来,一方面谣传蛇莓和“蛇”有莫大的牵连,让人们退避三舍;另一方面又是背地里解除毒素的好手,以毒“盘毒”,这蛇莓大概真是最口是心非的果子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主编:阮桂君本期执行主编:崔自欣

作者:不爱蛇莓的小崔编辑:朱静宜

阮桂君

赞助调查团队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的外用药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shideyanjiu.com/smcf/170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